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员顾海鹰报道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5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压力逐渐增大,致使失眠人群逐年增多。长期睡眠不足,不仅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将并发高血压、心绞痛等各种疾病,甚至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在14个国家进行协作调查,被调查对象中16%有入睡困难,25%既有睡眠维持困难又有早醒。失眠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美国失眠发病率为65%,西欧国家为31%,日本为23%,我国每年有超过1/3的成年人经历失眠的困扰。
失眠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值约为1.44∶1。失眠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约花费300~350亿美元用于失眠的治疗。
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3月21日被定为“世界睡眠日”。
春季往往是失眠的高发季节。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这时候人体肝阳上亢会出现头痛、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最终导致失眠、健忘等诸多问题。这就是中医学所说“春气者诸病在头,诸病者失眠为根”。
人的正常睡眠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可以导致失眠的发生。而这种规律被破坏的原因,主要由于外邪,如火热、气血之壅塞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内伤情志使五脏气机失常、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而致。
失眠病理因素多为气、血、痰、瘀、火郁、湿食等,故七情所伤之失眠尤为重要。心是人体情志的发生之处和主宰者。心主神志、肝主情志、脾志为思。若情志不舒、思虑过度,不仅影响肝之疏泄出现肝郁气滞、化火扰神,而且进一步耗伤心血、损伤脾运,导致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西医认为:春季天气多变,忽冷忽热造成人体内分泌的改变,尤其是影响人体睡眠的退黑激素的变化而导致失眠。春季气候多变,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比其他季节更容易干扰人体固有的生理规律,产生情绪的波动,容易诱发神经失调类疾病。
对睡眠期望值过高导致睡眠出现障碍,这是失眠患者多见的另一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睡眠不可能一直保持高质量因为睡眠长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产生了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失眠;不能适应环境压力而导致失眠,这在儿童、年轻女性中最为多见。
因此春季更要注意睡眠问题。
那么,如何治疗呢?
中医将失眠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肝郁阴虚型证五个证型,具体治疗如下:
1.肝火扰心证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性情急躁,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多因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所致。
治方:龙胆泻肝丸。口服,1~2丸/次, 2次/日。服药时需注意忌烟、酒及辛辣食物,且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作用:清利肝胆湿热。
2.痰热扰心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方:牛黄清心丸。口服,1~2丸/次,2次/日,小儿酌减。服药时需注意本品处方中含有朱砂和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运动员慎用。
作用: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熄风。
3.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
治方:人参归脾丸。口服,1丸/次,2次/日,宜饭前服用或进食时服用。服药时需注意身体壮实不虚者忌服;热邪内伏,阴虚脉数以及痰湿壅盛者禁用;本品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作用:益气补血、健牌养心。
4.心肾不交证
临床表现: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方:乌灵胶囊。口服,3粒/次,3次/日。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作用:补肾健脑、养心安神。
5. 肝郁阴虚证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治方:百乐眠胶囊。口服,4粒/次,2次/日。服药时需注意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作用: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失眠也采用中药足浴治疗失眠。
处方及用法:酸枣仁30g,夜交藤30g,茯神、远志各20g,百合、知母、甘草、丹参各20g,灯芯草6g。将上药加水,煮沸20min,浓缩药液 400ml,加水3000ml,倒入足浴盆内,候温,睡前1h泡洗足部,每次15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患者足浴期间,宜清淡饮食,睡前不饮酒、茶、咖啡以及含有兴奋神经成分的食物。
同时在自我保健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调精神
睡前1h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节目,避免带着手机入睡,避免激烈争吵,避免苦苦思考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注意调摄精神,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及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激动。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气血调和。
调呼吸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通过调息方法来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更佳。缓慢、均匀的呼吸对进入睡眠很有帮助。这是因为人体呼吸的节奏慢了,心率就会随之减慢,气血运行、生命活动也会慢慢缓和下来,这样人才能安然入睡。
调起居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形与神俱”、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人们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做到衣着适当、饮食合理、起居合宜、动静相随,才能保持健康、增强体质。起居应有度,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睡眠时穿着柔软、舒适的睡衣,保持四肢温暖;睡眠时间要相对规律,不经常熬夜,也不要随意睡懒觉。
调饮食
“胃不和则卧不安”。可见,饮食有节才能胃和夜安。首先,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者为主,如豆类、谷类、蛋类、鱼类、冬瓜、菠菜、苹果、桔子等;少吃油腻、煎炸熏烤食品,避免刺激性食品,如浓茶、咖啡,戒烟限酒。
其次,晚餐时间及进食量有讲究。一般晚餐时间建议在睡前4h,最好在6~7点。“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提倡一日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则,即早餐占三成,午餐占四成,晚餐占三成。
此外,睡前不宜进食宵夜或大量饮水,避免因胃肠刺激而兴奋大脑皮质,或夜尿增多而导致频繁起夜。
专家介绍
孟胜喜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小血管病等)、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眩晕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病,中风,眩晕,冠心病,痴呆,脑小血管病等的诊治。
应诊时间:
专家门诊:
周一上午,周六上午
(以当日挂牌为准)
本文作者/孟胜喜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
文章来源/老姿色份子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