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研究发现,从1990年到2014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心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心血管疾病患者占居民42%以上,其中脑卒中为死亡首因。同时,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因。我国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150人/10万人,发生率为250人/10万人。
据报载,“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并不一致”,美国过去50年心脑血管疾病呈现稳定下降趋势,不论是心脏病还是脑卒中;而中国的情况是不断攀升,而脑卒中死因的攀升率比心脏病还要高。虽然中国的医学相对于西方仍较落后,但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从预防、诊断到治疗,都是采用了西方模式。
但为何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不降反升呢?有专家指出:“当我们学习西方国家所谓先进经验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构成和西方人存在巨大的差异。”而研究清楚其中的差异并给出应对之策意义重大。
高血压可怕,可怕的是导致脑卒中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病因,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高血压脑卒中在临床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危害极大,给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高血压是脑卒中首要危险因素。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即是脑卒中,中医学称之为中风。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程度及持续的时间紧密相关。据统计,70%一80%的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即使平时无明显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也比正常人高4倍。确诊高血压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血压正常人群的32倍。合并有高血压的脑卒中病人,如果血压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患者预后、降低生存质量。
高血压为何会引起脑梗或脑出血
首先说说脑出血:我们的动脉是一套弹性良好的管路系统。根据身体需要,动脉可以收缩或舒张,调整脏器的血液供应。常年高血压,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血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而变硬、变脆、失去弹性(就好比一个气球被吹胀多日后,放掉空气也不能恢复原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就会使血管破裂、血液外溢,挤压脑组织,形成脑出血。
再说说脑梗死:我们动脉血管的管壁分三层,最内部一层膜很光滑、很严密。如果常年高血压不加以控制,持续高压的血流就会使血管内膜破损,产生小缺口。我们的血液里都有胆固醇,在健康人胆固醇难以进入血管壁。当血管内膜被高血压破坏后,胆固醇就会乘机进入其中,并越积越多形成斑块。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斑块就会越长越大,导致血管腔明显狭窄,就会发生脑缺血。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就会在这个位置形成血栓,使血管腔完全闭塞,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就会因持续而严重的缺血而发生坏死。这就是脑梗死。
此外,常年高血压控制不佳,还可以导致心房扩张,增加房颤的发生率。发生房颤后,心房内可以形成小血栓,如果小血栓脱落,可以随着血液流到脑动脉血管中,堵塞血管,形成脑梗死。
综上所述,高血压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脑血管造成危害并导致脑梗死或脑出血,因此发生高血压后一定要长期坚持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努力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有何先兆
部分高血压患者由于没有自觉症状或自觉症状轻而未引起注意,直至发生了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等)才知道患有高血压病。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即脑血栓形成)。脑卒中是我国居民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国人民罹患疾病中第一号杀手,其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很高。
由于高血压病人没及时治疗或间断服药,使血压波动易导致脑卒中;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脑卒中;伴有左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的高血压病人易发生脑卒中;50 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脑卒中。
因此需提醒患者,在事前注意到这些先兆,卒中往往可以制止,至少也可以减少它的危害程度:
头痛头晕:其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较重,常与血压波动有关。
感觉障碍:可表现为面麻、舌麻、唇麻及肢体麻木,有的为一过性的失明。
意识障碍:如老是睡觉或整天昏昏沉沉。性格一反常态,变得孤僻,表情淡漠或多语急躁,有的可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
功能障碍:如突然流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则出现肢体抽搐跳动。此外,少数人还有眼或鼻部出血现象。
专家特别提醒:最常见的卒中先兆有13 种,依次为:头晕、肢麻(包括面麻、舌麻)、吐字不清、活动不灵活或四肢无力、头痛、突然跌跤、短暂意识丧失、全身无力、恶心、呕吐、嗜睡、不自主抽搐、视物不清。
目前临床广泛开展的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作为中风预报的检查项目,对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病人应给予治疗,如静脉输注通脉液、血塞通等以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本文作者/邓熙嫒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苏陌虞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