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许成梅 徐兰青报道 申城自上周入梅以来,天气骤然变得异常闷热,本周则又开启近一周的强降雨模式,气温由高转低,令人防不胜防!专家提醒,梅雨季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天气时晴时雨,气温忽高忽低,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梅雨季,缘何让“心”发霉?
梅雨季节,是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季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故梅雨也被称为“霉雨”。
每年的梅雨季节都是很难熬的,申城今年的梅雨季尤其如此,动不动雷雨、阵雨齐上阵。今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天气预报未来一周每天都有雷阵雨。由于天气高温闷热,湿气过大,人体舒适度会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气压低而倍感不适。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内科宋贺主任医师提醒,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市民,如果不注意防护,很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宋贺主任医师介绍,梅雨季节湿度大,会影响身体局部组织供血,使风湿病患者关节疼痛加重。风湿病可侵犯心脏瓣膜,造成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导致瓣膜病变、房颤、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心脏疾病。同时,在气压低的情况下普通人都会产生胸闷的症状,如果心脏病患者更可能会产生憋闷,气喘等不适。此外,在梅雨季,气温高低起伏,室内外温差大,血管由扩张到收缩,也容易对心脏产生影响。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病情都有可能会加重。
连绵阴雨,提防心血管疾病“蠢蠢欲动”
阴雨连绵、高温湿热的气候不仅给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也让人感到胸闷气短、心情烦躁,各种心血管疾病“蠢蠢欲动”。
记者从各大医院了解到,最近感到心脏不适来院就诊的患者有所增加,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很多人新病旧疾纷纷发作。58岁的老陈患有高血压6年多,平时一直都按时吃药,定时测量血压,但最近他总感觉胸闷气短,心跳加速,心情烦躁,有时还喘不过起来。上周末,老陈午睡后起来感觉头昏脑涨,测量血压后发现显著升高。家人将其送到医院,经诊断发现是冠心病发作。
宋贺主任医师介绍,梅雨季节湿气重,空气含氧量低,气温忽高忽低,出汗多,血液黏度增高,这种天气会让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发病,出现胸闷气短、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情况。宋贺主任医师提醒,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在梅雨天一定要按时服药,并随身携带急救药。
闷热天气,易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
申城入梅后的天气是典型的“两高一低”,即气温高、湿度高、气压低。天气闷热,湿度又高,易导致人体血压升高、血液黏度增大,从而加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特别是由于空气缺氧,易诱发心肌梗死或猝死。
40岁的张先生平时身体不错,体检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可是最近他老觉得胸闷、头晕,喘不过气,胸口还有轻微的绞痛。昨天凌晨两三点,张先生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胸痛,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大血管有2条已经堵死了,另一条也有80%的狭窄,医生紧急为他实施了手术才脱离危险。
像张先生这种因心肌梗死入院的病人,在梅雨季节特别常见。梅雨季节为什么会成为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呢?对此,宋主任解释,梅雨季节不仅使人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而且这样的天气人的情绪容易急躁,而夏天运动量增加、夜生活频繁,这些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在此,宋贺主任医师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梅雨季节尽量少出门,饮食清淡、早睡早起、劳逸结合且多饮水。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平时要关注血压波动,夜餐不要吃得太饱,身边常备点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便救急,有胸闷症状要及时就医。
梅雨季遭遇考试季,打好心脏“保卫战”
家有“渣娃”的家长最近一定很苦恼,眼看期末考试将近,家中的渣娃却各种不在状态,老母亲陪读全靠吼,血压分分钟飙升140。李女士最近晚上辅导儿子功课,经常觉得胸口很闷,要叹很长的气才会好一点,有时候生气得厉害了还喘不过气来,胸口也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她直言,再这样下去,真要被“气死了”!
专家特别提醒,黄梅天人们容易产生各种压抑、焦虑、烦躁等情绪。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本身患病的因素加上心理的作用,很容易诱发心脏病。此时,要注意心态调节,放松心情,打好心脏“保卫战”。
专家简介
宋贺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主持科研项目两项,科研成果两项,曾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二十余年,学科带头人,对心血管疾病有较深研究,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内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杂症等。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陈 琦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