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我们期待武汉新生,也期待勇士归来——访上海德济医院放射科技师叶晶晶

2020-02-2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他们也许不会做一辈子的医生、护士,但却要做一些人一辈子的亲人。我们每个人衷心地希望他们都可以平安归来!

  1

  我们都在等待拐点出现。

  2月18日0时至24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749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824例。这是首次全国新增治愈人数超过新增确诊病例,也是连续7日治愈人数超过1千。

  看到这个消息让连月来每天被新增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消息轰炸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钟南山表示,预计在2月中下旬全国病例数将达到峰值,4月左右全国疫情会平稳。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到峰值后马上下降,峰值也不等于"拐点",疫情还有可能随着务工人员返程再次出现新的高峰。

  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但还有一些距离。

  1月23日凌晨2时,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公告,自当日10时起,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类与病毒的战役就此展开。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和平时期封锁一座千万级人口的超大城市。紧随而至的,是医疗资源紧缺、城市生活几近停摆、经济发展暂时停滞。

  这个冬日漫长且难熬,旷日持久的“抗疫战”让我们身心疲惫不堪。不仅仅源于对自身生命安全的忧虑,也源于我们疫情下被以往琐碎日常所掩盖的人性弱点被放大,我们不得不持久、密集地直面生命的无常、脆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只是其他地方留守家中的人们所看到和经历的,我们难以想象奋战在疫情第一线武汉的医生、护士、救援物资组织者、平头百姓们在经历什么。

  精神与信仰的力量在人们从灾难中存活下来中起了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疫苗、特效药还不见踪影,除了预防和自身免疫力是我们能依赖的东西,就只有对生命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许了。

  2月17日下午,笔者联系到一位身在武汉的放射科技师叶晶晶,她是上海市第一批社会办医驰援武汉上海德济医院医疗队的一员。这位22岁的小姑娘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她好再来武汉看樱花。

  笔者想,我们都在期待的拐点也许不仅仅是疫情的拐点。疫情给我们传递了诸多道理,比如吃野味弊大于利;要敬畏自然,爱护同胞;捐赠物资必须透明分配接受监督;病毒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期待的拐点还包括将这诸多道理变为切实的行动。

  2

  他们也许不会做一辈子的医生、护士,但却要做一些人一辈子的亲人。

  截至2月14日24时,各地共派出了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不包括军队派出的医疗队和队员)。2月19日中午,上海市组建了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支援雷神山医院。

  截至2月18日,军队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达4000余人。

  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感染1716名,其中有6人不幸辞世。仅四天后,2月18日,武昌医院的院长刘智明因感染新冠肺炎抢救无效逝世。

  一串串数字是一个个为人民生命健康前赴后继的血肉之躯,也是一个个家庭中的一份子。

  对他们自己的家庭来说,他们不是单面的英雄,而是立体的亲人。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就能感受到一个家庭共同做出支援武汉的决定挺难的——报名的时候叶晶晶心里想的是救死扶伤是医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她出发去武汉的前一个星期家人才知道这件事。乍一听到这个消息叶晶晶父母是不太赞同的,不知经过了怎样的思索、煎熬,最终她的父母和弟弟还是选择支持她。

  叶晶晶说,“2月13号跟他们见面的时候,我妈说我22岁了,也应该出去闯闯了”。

  到武汉的前两天她基本上三餐都跟父母汇报,也会打电话视频聊聊在医院里的工作情况,问候父母在家每天做什么,“这些很平常、琐碎的事情”。

  从她的语气里笔者听到了乐观,但说到心里最想告诉父母的话她还是哽咽了,“其实……我就想对他们说……我其实(哽咽)……我在这边一切都好,我现在已经22岁了,能很好的保护好我自己,让他们不要担心!”

  医护人员对生命的责任感超出了对未知的恐惧。钟南山说,全国的确诊病例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目前武汉依然是关键,8成的病人在武汉,9成死亡率在武汉,武汉现在看来还并没有停止人传人。

  叶晶晶说以前虽然知道武汉封城,但不知道里面具体情况怎样,刚到的时候觉得路上真的是空无一人,很空荡、很冷清。她们支援的武汉红十字医院就在疫情爆发点华南海鲜市场旁,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我们每个人衷心地希望他们都可以平安归来!笔者希望医护与牺牲不要形成固定搭配,一定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中国的医生和护士不再需要以命换命。

  3

  追求一瞬间的感动,也许正是人们难以真正改变自己的原因。

  疫情爆发以来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最开始是关于新冠肺炎的科普,接着是疫情进展、各方援助,最近一段时间是歌颂白衣天使和军队士兵。每一步都卡在宣传节点上,熟练又麻木。当然,我们也需要这些数据和歌颂,它们还承载着希望。

  但是笔者还是倾向于去听那些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杂音”,主流声音听多了,总让人觉得我们似乎在回避痛苦和现实,人为营造某种感动人心的氛围。

  回顾2003年,冬春至仲夏,源自广东的SARS自南向北袭击了中国。根据WHO的统计,中国共有7765人感染SARS,829人死亡。

  17年后的2020年,截至2月18日24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780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4376例,累计死亡病例2004例。

  新冠肺炎确认病例数约为非典时期的7.5倍,死亡人数约为非典时期的2.4倍,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肩上就是一座山,疫情面前我们很渺小。但“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渺小是错误的见解。”

  经历过非典,为什么这一次我们还是损失惨重,这么多同胞死亡?确诊人数基数大、主要受感染人群有基础疾病是唯一的答案吗?

  一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的论文对截至到2020年2月11日总共7万多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进行了分析,论文得出的湖北省内的“粗病死率”为2.9%,但湖北省外则为0.4%,前者为后者的7.3倍。

  对于这种差距出现的原因,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说武汉防控持续时间比较长,由于防控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很多社区病例没有得到及时救治,重症病例从发病到住院平均9.84天,而这近10天的等待错失了最佳时机。我们受制于自己的什么,不言而喻。

  这次疫情放大了普通人的悲欢,也照见了一个现实——生病、痛苦、经历丧失,都在孕育成长,而我们自上而下似乎做的还不够。如果我们不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土里,而是学着承受并接受苦痛,也许今天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疫情尚未结束,复工后大量人员流动与接触增加了新冠肺炎传播风险,同胞们继续屏住!

  4

  以往我们好像总是没有时间关照自己、陪伴家人,这一次我们有了机会。疫情时期不只有悲伤的消息,有许多人开始锻炼厨艺,发挥才艺,教大家肩上,或者制造欢乐的段子。武汉方舱医院里医患一起跳舞、锻炼共克病魔令外国人惊叹,也鼓舞着我们。

  叶晶晶每天回到酒店后也会例行做一些室内做运动,例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来加强身体素质。她也有来自同伴的支持——虽然为了防止从医院一出来之后交叉感染,一人一间房,平时也基本遇不到队友,但她们每天都会通过微信互相报平安,大家的心连在一起。

  运动锻炼和社会支持在没有新冠肺炎特效药的情况下成了“特效药”。

  学习、工作中我们非常强调自主性,私以为健康也需要自主性,这才不至于疾病来袭时慌慌张张。这几年一个对比鲜明的现象是老年人比年轻人更积极主动地寻医问药,进行体育锻炼,注重饮食健康、睡眠规律。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这种自主性对于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比回避体检、有病硬抗更可取。

  身体是你第一件,也是最后一件神圣的外衣。你穿上它拥有生命,脱下它离开生命。它理应受到最尊贵的礼遇。(玛莎·格雷厄姆)

  为什么你缺乏追求、保持健康的自主性,这值得每个人去探索。

  5

  叶晶晶已经熟悉了武汉红十字医院用来做肺部检查的CT机器,今天(2月19日)开始正式排班。

  这首《卜算子·咏梅》送给她和她的战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本文作者:张狮驼

  图片提供:徐    敏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江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