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婚姻学者约翰高特曼根据对几百对夫妻做的观察研究结果,向做父母的夫妻提出劝告,他说,很多夫妻在做了父母之后,因为照顾孩子的责任繁重,就有意无意地做了选择,把夫妻关系先放到一旁,以父母职责为重。他们以为婚姻关系可以象放DVD电影一般,在这里先行暂停半年,以后只要再按PLAY键,就可以毫无间断的接着下去。不幸的是,在数年之后他们往往会发现关系变质,伴侣已经偷偷地自行更改剧本,彼此无法及时觉察伴侣的改变和成长,而婚姻路也在不知不觉中脱轨了,于是,孩子也就跟着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因为8岁的女儿半年不上学,一对中年夫妻坐到了咨询室里。父亲是做销售工作的,常年都是母亲带孩子。母亲一边上班,一边带娃,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母亲就脾气很大。母亲脾气一大,先生就觉得烦躁。他说:你能心平气和的和我讲,和孩子讲,不能急躁,这是最重要的。
太太说:我们平时沟通的点不在一个频道上。我认为我好好说,你认为我在发脾气。我们说话在各个方面,都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我是很焦虑,但是你有的时候,就是小题大做。
先生说:你现在这样讲话,我们啥问题都没有。你暴躁的时候,那个气往外冒。孩子,不出3分钟,她就会哭。
咨询师让太太解释清楚,她所说的彼此的谈话不在同一个频道上面,具体指什么。
太太说:“我和孩子讲话,孩子还没啥事,他先动气了。我和孩子交流没有问题,是你过来说,你有错,你怎么当着孩子面说我。”
先生说:孩子带的好,你不那么凶,我就不会说你。
然后,先生补充说,“老婆发起脾气来,像发神经一样,很吓人的。去医院看过,说是疑似精神分裂和恐怖症。后来换了家医院,好像又没这个毛病。”
这句话让太太大动肝火,“你老说是我有病,我能不生气吗?”
这对夫妻就这样反反复复讲不下去。老婆的心态是无论我对不对,希望老公站在她这一边。而先生认为你有道理,我才帮你。
这两个人实际上在讲两件事。太太强调夫妻是一个阵营的,而先生认为,孩子比老婆更重要,孩子的位置甚至比老婆高。两个角度的事情是讲不到一起去的。
二
爸爸总是很奇怪的,爱女儿,不爱老婆。而老婆一发脾气,就觉得她的精神出了毛病。而老婆发脾气就好像妈妈在和女儿争宠,但总是争不赢。
而夫妻没办法面对彼此的冲突,就把孩子扯进来。8岁的女儿说:“他们有问题,我也有问题。我的问题使他们可以不用解决他们的问题了,他们就来对付我了。”
孩子说的很经典,她的不上学,使父母不用面对长久以来不能沟通的局面,可以一起联手来对付孩子。但是,这对父母因为没有办法合作,所以,也没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于是,孩子的不上学,就把父母带到了咨询室,看看咨询师怎么解决他们家庭的问题。
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彼此不能好好说话,他们说话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说各的。这样的说法方式,小的意见也不能统一,何况是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
从沟通的理论来讲,一是要看夫妻说什么,也要看夫妻怎么说。
在咨询现场,当着咨询师的面,先生是个聪明人,他学着尽量用平和的语言,温柔地和老婆沟通,但是很奇怪的是,老婆还是那副气呼呼的样子。先生说:我们要把坐在这里讲话的方式带到家里,就没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孩子不顺眼,要尽量克制,不要动不动和小孩吵架或者和我吵。
咨询师问妈妈,你感觉舒服吗?妈妈说,我不舒服。
爸爸继续不依不饶,“你用你的凶巴巴的态度,或者整天阴着一张脸讲话,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你要心平气和地和我谈。”
咨询师问妈妈,“先生那么温柔的说话,你为什么还是不舒服?”
妈妈说,先生的态度比家里好很多,她是能够接受的,但是他说的话,听上去句句在教育我,好像女儿有问题都是我一个人的错。
难怪,这个先生虽然说的低三下气的,但是他的说教,让太太的脸色开始严肃起来。而太太的紧绷的脸,也让先生感觉不爽。夫妻之间的互动就是如此的互补,先生觉得他的态度足够好了,但是太太不领情,于是,受着太太情绪的影响,他也绷不住了,情绪也开始激动。
这个太太也很有意思,当她听的不舒服的时候,她也不会好好表达,她只会阴着一张脸,绷不住的时候就任性地发脾气,甚至大吼大叫。
咨询师鼓励太太把自己的感觉讲出来,太太说:“我不是有病,我发火,是你把我激怒了。你在这里态度很好,在家里,你的火气也很大,甚至比我还大,我受不了。”
先生说:“你如果不爽的话,要斗气了,我怎样做,能够安慰到你?”
太太说:“你这样讲,我就不生气了”
先生说:“这是需要我们互相配合的”
太太说:“家里的规则都是你制定的。好像都是你是对的。我教女儿,是我的事情,你不用跑来说我不对!”
咨询师问爸爸怎么回应太太的话,先生说,尽量不去干涉她和孩子
妈妈也在附和,“我希望他不要参与我和孩子的讲话。”
咨询师说:我听的见的。其实你在和他说,你帮女儿比帮我多。是不是这样?
妈妈说是的。咨询师让妈妈清清楚楚地和先生讲一遍,妈妈气鼓鼓的说,你就是爱孩子比爱我多。
爸爸说,我听了好不是滋味。因为我对老婆的感觉,和女儿的感觉是一样的,我尽全力在生活,挣钱养家。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老婆经常发脾气,她的情绪会让我和孩子远离。
这个爸爸的前半句话在说,他觉得老婆和女儿都是一样的。实际上,父母和孩子是属于不同辈分的,如果把孩子的位置放到和妈妈同一辈份上去,妈妈就失去管教孩子的权威了。
爸爸后半句话说,他需要保护他的女儿,似乎想要把孩子从妈妈的坏脾气当中拯救出来。当爸爸这样说,就越是在说,妈妈是你有问题,女儿才变成这样的,我才会这样。
所以,无论爸爸怎么态度温和,他总希望妈妈去改变的思考逻辑,只会让妈妈更加反感,妈妈就会反击说,女儿自己不上学,是女儿自己有问题,而且爸爸,你也有问题。
而咨询师看到的是,夫妻两个不面对自己的问题,往往希望对方去改变,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因为无效,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多说一句,就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女儿身上,把女儿拉进父母的关系中,也就维持了孩子的问题。
三
先生反思说,女儿的问题就是我们俩的问题。咨询师问他,你们俩有什么问题?他说,我们说话容易责怪对方。
先生说的很对,做一对成功的父母,就是双方都不能太任性。双方谈话要遵守一些规矩。比如:定下来第一条规则:沟通的时候,不要指责对方。
一味地责怪对方,孩子就会很不愉快,因为两个都是孩子最亲的人,他们彼此责怪,就想分裂这个孩子一样。当咨询师问,你们能遵守着这个规矩吗?
爸爸的反应是对妈妈说,你能记住吗?
虽然,爸爸脑子里觉得他们都有问题,但是爸爸本能的反应还是觉得妈妈有问题。这就是日常夫妻沟通中常有的现象,看别人的问题看的很透,要看自己,就那么不清不楚了。而且脑子里想的是对的,一出口就是变了味道。
咨询师说,不能再说对方了。父亲显色有点不好意思。
咨询师又问他们,第二个规则是什么。先生回答,爱对方。
这是一个很笼统的答案。有时候,爱和怪,总是分不开的。因为爱你,所以,我要批评你。所以,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有些奇怪。妈妈说:“他老是以老师的面孔自居,总觉得他是对的,我是错的,总想要教育我。而这个让我很不舒服,我不舒服的时候就发脾气。”
所以,第二个规则就是,沟通的时候,不要教育对方。
对先生来说,他属于那种比较细腻,察言观色的类型,只是他的问题在于他很喜欢和老婆讲很多道理,喜欢教育妻子。实际上,在夫妻相处的时候,女性是最不喜欢听道理的人。因为那样的沟通模式只会让妻子觉得她是不懂道理的,位置上要比先生低一等。
妈妈说,他希望和我讲道理,其实他是最不讲道理。爸爸招架不住的时候,说:这样,这样,我们不要互相指责对方。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我们也不要指责孩子。
虽然在谈夫妻的事情,先生时时刻刻把孩子带了进来。妈妈说,他一谈孩子,就是我不对。我对孩子怎样,他总是觉得我不对。我搞的像一个后妈。
爸爸:你对孩子很好。但是,一开口,就是指责。我能忍受,孩子还小,她不能。
妈妈说:“你又在指责我,我也有脾气,我也有不开心的事情。”
一个人在婚姻里不愉快,也没办法心情好,心情不好,遭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可惜,天下的爸爸大多都喜欢自己的女儿,但是他喜欢女儿的方式就是指责老婆不对,这样的做法是没有办法让老婆有好心情对女儿好的。所以,爸爸要让孩子过得幸福,就要爱他的妈妈,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道。老婆开心,家里安乐。老婆不开心,家里也够你受的。可惜,爸爸做起来就不太容易,
对于妈妈来说,你要爱孩子,还是需要尊重你的老公。老公总是讲大道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老公的。你没有尊重对方,孩子就不会尊重爸爸。同样,妈妈也不能因为爸爸说话不好听,就任性地让自己发脾气。
父母作为成年人,多看看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多多调整自己。
妈妈说,这半年,有爸爸的参与管理,孩子变了很多。因为我脾气急,我说话,我女儿就不容易听进去,爸爸参与管理,女孩就好很多。
爸爸说,我还做的很不够,革命尚未成功,我还要更努力,说话不说教,不指责老婆。
当妈妈和爸爸都能反省自己,大家都在说自己能改进的地方,同时对对方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的时候,两个人才能一句一句讲下去,而不是重复又重复以前互相指责,互相讲不进去的毛病。
当夫妻两个都能好好说话,女儿突然拍着手说,真好,真好!
当家里的气氛确实真正的在改善,两周以后,孩子去上学了。
作者简介:
陈露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原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专家级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亚洲家庭治疗学会(AAFT)终身会员;国际家庭治疗协会(IFTA)临床成员;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文/陈露
值班编辑/孙雯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