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并发症累及血管、眼、肾、足等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饮食控制(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也被称为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饮食控制是基础,适量运动是手段,降糖药物是关键,病情监测是保证,学习宣传是根本。其中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则是保证饮食控制(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正确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重点聊聊血糖监测和健康教育。
糖尿病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若缺乏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单靠医生一方面的努力很难取得较好的疗效。为了使糖尿病治疗获得满意的效果,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势在必行。
国家糖尿病联盟(IDF)关于糖尿病教育的宗旨包括:1、所有糖尿病人均有权利接受糖尿病教育,以便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和改善健康;2、糖尿病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在改善糖尿病病人的预后方面非常重要;3、糖尿病教育有助于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4、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处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国家医疗保健政策。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和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
今年11月14日是第11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设定这个主题的目的就是要强化护理工作者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干预糖尿病危险因素,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降低糖尿病危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据介绍,护士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促进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发现,确保高危人群得到及时干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自我管理的专业培训及心理辅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三)对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糖尿病发生。
病情监测,你真的会吗?
我们常把糖尿病比作是“甜蜜蜜的杀手”,它躲在暗处,难以觉察。而将敌人暴露在阳光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病情监测。糖尿病病情监测包括血糖水平(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无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及有无合并其他病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
糖尿病患者自备血糖仪经常、定期自测血糖很重要。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每月监测3-4次空腹(早上6-7点)和餐后(从第一口饭开始后的2小时)血糖即可了解血糖波动的大致情况。而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监测每天至少5次血糖,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这种全天的血糖监测,我们称之为“血糖谱”。患者可以每个月完整地监测2-3天,根据血糖谱的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如果仅仅根据偶尔一个点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往往会因为没有完全摸清敌情而导致战斗失败。在血糖稳定期间,监测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在药物调整期间,血糖监测次数增多,甚至每天监测8-9次血糖。
不同血糖监测点适应情况有哪些呢?餐前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较高,或有低血糖风险的情况;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糖化血红蛋白仍不能达标的患者,或是需要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影响的患者;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接受胰岛素治疗,尤其是需要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血糖已接近达标,但空腹血糖仍高的患者,或是怀疑有夜间低血糖的患者,常用来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监测血糖,剧烈运动前后也需要监测血糖。
有7类表现的糖友应加强血糖监测:1、开始使用胰岛素(尤其带胰岛素泵者)治疗的患者;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3、糖尿病口服药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或波动较大者每天需监测早餐前血糖和中餐、晚餐后2小时血糖。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或波动较大者,需监测早、中、晚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4、有低血糖发生的患者;5、药物更换或调整剂量的患者;6、怀孕的糖尿病患者;7、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的糖尿病患者,如: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是达标的。对于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来说,可以适当放宽,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1.0-12mmol/L以下都是可以的。当血糖不稳定时,需分析原因,如发现是饮食、运动等造成的血糖波动,那可以先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其规律化。如果调整生活方式后血糖仍然较高,空腹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mmol/L,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其次要跟医务人员联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帮您调整药物。
此外,在血糖监测的过程中,还要监测下列项目:1、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每月至少一次;2、尿常规,每3月一次;3、抽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3月测一次,达标后6月查一次;4、抽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每半年测一次;5、眼及眼底检查,每1年做测一次全面的散瞳眼底检查及视力评估;6、尿微量白蛋白,最简单的方法是测定单次尿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一经确诊糖尿病就要尿微量白蛋白,以后每1年测一次(尿蛋白阳性后可不再测)。
关于糖尿病的预防与护理,这些要知道
家庭成员中如有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婴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可视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早预防。同时实行健康家庭餐,养成防“糖”好习惯,注意均衡营养,掌握粗细搭配,合理安排食物重量,定时定量进餐,尽量做到清淡饮食、低脂少油、少糖少盐。还应将运动融入工作和生活。老年人在家避免久坐,适量增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上班人群工作时也要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而健康人群从40岁就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如果家庭成员患有糖尿病,在上述基础上最好能做到营造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让糖尿病患者感受生活乐趣;提醒患者按时、正确服用药物,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患者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血糖过低现象,如出现严重低血糖时,切记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患者自我管理和家人的陪伴与照顾,以及医护人员的努力,只有“五匹马”齐心协力才能有效拉动防控糖尿病的马车,守护住广大群众的健康。
本文整理:江映雪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