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通过“新冠”,再认识结核

2021-04-09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清明时节,从“新冠”期间逝去的生命、想到同为传染病的结核病患者,让我们携手起来,为创建无“核”世界、为减少“亡灵”共同努力、奋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逢清明时节,的确在春寒料峭的春日,想到去年“新冠”的来袭,显得今年的清明有所不同,由于“新冠”的到访世界显得有所不同。

  (一)“新冠”带来的恐慌

  截止到今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患者131839477人,累计死亡人数2860126人,其中美国死亡人数568777人,且仍以每日新增病例3.5-7万的速度在增长。记得2020年下半年的一天,美国因“新冠”死亡人数达到23万,有人在白宫门口放了2万张椅子来悼念23万去世的亡灵,现场及其的悲痛及无奈。

  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初开始袭击人类,逐渐在全球引起大流行,流行之初人类对它的认识从“不明原因肺炎”到“传染性极强”。2020年1月,我国以最快的速度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到该病毒,并将病毒毒种信息及镜下照片、核酸检测引物及探针序列、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于众;2020年2月,WHO命名该新型冠状病毒为COVID-19。在控制该传染病流行的最关键阶段,人们以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了其致病的病原体,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隔离、预防、治疗,尽力将损失降到最低。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谈“新冠”色变,因为,该病是完全新型的病毒,人类对其缺乏足够的免疫力,且传染力很强,人类在与病毒博弈的过程中病毒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异,能力挽狂澜地将“新冠”控制其流行的重要方法唯有疫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充实,病毒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有一种结局可能发生,那就是该病毒将不会从这个世界消失、将与人类共同生存。“新冠”带给世界的恐慌何时结束仍然没有答案,有专家预测今年的圣诞节、或许明年的春季。

  (二)结核病的发生及发展

  同为乙类传染病,人们谈到结核病,却远没有“新冠”这么恐慌,甚至许多人觉得结核病早被人类灭绝,“新冠”才是危及生命、蔓延全球的传染病。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们错了,大错特错了,设想下结核病来到这个世界时,它带给这个世界的恐怖应该远远超过“新冠”。结核病是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痨病”,在人类几千年前就有结核病存在的证据,但人类一直找不到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及上个世纪的中国,依然流传着对该病“十痨九死”、“白色瘟疫”的描述。鲁迅先生其笔下的人物“华老栓的儿子”、曹雪芹红楼梦中家喻户晓的“林黛玉”同样是遭受肺痨的病痛,从古到今,结核病早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无法医治的很长的历史长河里,因结核病死亡的数字肯定远远超过了“新冠”。直到1882年,德国一位科学家罗伯特.科赫才发现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结核分枝杆菌在镜下的表现是“细长略带弯曲”,该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播散了几千年才被发现病原体,病原体发现之时依然缺乏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直到1944年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吡嗪酰胺、环丝氨酸等到最后的利福平的问世,这些均为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药、抑菌药及1921年卡介苗的问世,结核病才成了有药可治、有疫苗可防的传染病,疫情一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控制,导致其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殊不知,经过短短20年的演变,对一线杀菌药异烟肼、利福平的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诱导、流行,使得结核病再次成为传染病控制的难点及重点,“捉襟见肘”的药物选择,新药研发的速度远不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生速度,结核病再次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扰乱人们正常生活的“杀手”及“元凶”。

  (三)结核病带来的危害

  1.受感染人群的心理危害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造成的肺部及其它器官产生活动性病灶的慢性传染病,最常见侵犯的部位是肺,也可同时或单独侵犯肺外组织,比如淋巴结、腹腔、骨、脑、盆腔、皮肤等。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时常见到受到肺结核困扰的中学生、新生入学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入职体检不合格的毕业生、重要岗位工作的“白领”,在人生的重要节点却因“体检发现肺部异影”来到医院就诊,最后经过诊断为肺结核,接踵而来的则是漫长的治疗、磨人的等待、极其缓慢的恢复。从“确诊”到“治愈”的疗程短则6个月、长则2年,期间还不包括由于治疗前各种原因未及时确诊、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停药、调整方案等待的时间,因此,结核病实际带给患者的感觉并不“爽快”,而且非常磨人,特别是上述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饱受“升学”、“求职”、“复工”压力的煎熬,加之结核病的“慢”带来的折磨,与许多患者内心的焦虑、脆弱叠加在一起,临床可见到许多患者有程度不一的焦虑症。在治疗前即表现得很明显,临床医师则需要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在治疗过程中,精神变化一部分还可能来自于药物的诱因,可加重“焦虑症”等患者的心理状态,比如异烟肼、喹诺酮类药物、环丝氨酸、丙硫异烟胺等,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可尽早发现,尽早处理,以免产生不良后果。因此,结核病的发病及治疗首先容易给广大的结核病患者带来心理、甚至精神上的负面影响,需要充分注意。

  2.结核病患者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及歧视

  结核病俨然已经演化成与人类长期共生存的疾病,人们谈结核不会色变,但其带给结核病患者的影响却是需要关注的,结核病患者应该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及关心。结核病是慢性传染病,恢复期异常缓慢,病人一旦被诊断为结核病,容易受到家庭成员、邻居、同事、亲戚及周围人群的“嫌弃”,患者内心恐惧传染给他人,周围人群恐惧被传染,有些“嫌弃”或“鄙夷”的待遇甚至延续到患者抗结核治疗半年之后,临床见到少数患者在临床治愈时仍然受到具有“传染性”的歧视。因此,被感染成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是不幸的,我们社会公众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这些患者战胜病痛的折磨。

  3.关心结核病患者应成为永恒的话题

  新增结核病例在全球每年均有1000万左右的病例,因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近年持续在每年140-150万左右,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下降趋势比较缓慢。由于结核病治疗的“慢”导致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规则、联合、全程服药成为对患者的基本要求,因此经常有患者自行停药导致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诱导,耐药结核病的疗程则将“慢”延长到18-24个月,更加漫长的恢复考验着患病者,也考验着给患者诊治的医务人员。于患者,应该建立充分的信心、开朗的心态,于医务人员,应该加倍关心广大的患者、发动社会力量来关心这一特殊人群。

  结语:清明节即将过去,从“新冠”期间逝去的生命、想到同为传染病的结核病患者,让我们携手起来,为创建无“核”世界、为减少“亡灵”共同努力、奋斗!

  写在2021年清明

  本文作者/范琳 孙雯雯  肖和平

  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