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视界 >

远离保健品,科学防治肠癌

2019-02-2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成分的清肠排毒保健品,会导致结肠黑变,加重肠道功能紊乱。

  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尽管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在内的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但总体生存率并无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多是由于肿瘤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治疗效欠佳。

  其实,大肠癌的防治重在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随着人民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但实际生活中往往青睐于一些号称具有养颜、排毒、清肠、防癌等功效的保健品,有些保健品非得无益而且有害,比如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成分的清肠排毒保健品会导致结肠黑变,反而加重肠道功能紊乱。在此,我们从健康饮食、良好生活习惯、健康体检和大肠癌的早发现早治疗等几个方面阐述如何科学防治大肠癌。

一、健康饮食

  1、建议多食谷类、豆类和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含高纤维的食物,避免各类腌制食物的过多摄入。现有证据表明,高腌制类蔬菜的摄入人群胃癌发病率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而每日摄入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可减少诸多癌症的发生,比如大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的发生。

  2、减少红肉和烟熏及腌制肉的摄入。所谓的红肉是营养学上的概念,是指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比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现有研究发现,红肉摄入增多与大肠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此外,建议减少烟熏和腌制肉类比如香肠、烟肉、火腿及各类午餐肉等加工肉类的摄入,预防癌症的发生。

二、良好的生活习惯

  1、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虽然多运动总是对于健康有好处的,但是对于肠癌的预防,适量运动可是有着直接影响的。通过运动来平衡日常饮食摄入,同时可以帮助肠道进行蠕动,有利于排泄物通过肠道,降低了有害物质在肠道中的积累,直接降低了各种肠癌的发病几率。同时,久坐者的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大都不畅,可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可选择中等强度的带氧体能活动(每周应进行最少150分钟)或可选择剧烈的体能活动(每周应进行最少75分钟)。对大部分人而言,增加活动量是绝对安全的。患有慢性病的人士和长者在开始运动前可能需要体格检查。不能达到所建议的体能活动量的长者,应按照本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尽量多活动。

  2、戒烟酒

  近期的研究表明,烟民比非烟民死于结直肠癌的可能性要高30-40%。中度或重度饮酒,或者每周饮酒四次以上的更容易患结直肠癌。每周饮酒次数多,或饮酒量很大,也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机会。不过,随着戒烟及戒酒的时间延长,患病的风险便会逐渐下降,但戒酒人士始终较滴酒不沾人士容易患上结、直肠癌。

  3、避免过劳及熬夜,保持乐观情绪

  疲劳(例如熬夜等)、精神压力等可以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和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免疫系统紊乱的表现之一是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系统对体内外各种因素导致的恶变细胞识别和杀伤功能下降。激素水平紊乱可以导致某些激素水平异常增高或降低,导致某些激素依赖型细胞异常增生,细胞在异常过度增生过程中可以发生DNA损伤,遗传突变,导致细胞发生恶变。

  4、养成定期排便习惯

  特别要强调养成清晨定期排便的习惯,即便是早上没有便意也要去一次厕所,之后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

  之所以在选在清晨排便,原因是经过一夜休息后,起床后的体位改变,使肠道由原来的平躺状态改为直立状态时,结肠蠕动加快,此时是排便的最佳时间,也最容易大便。如果拖延或是不在乎大便信号,久而久之以后想去厕所都没有信号了,导致便秘形成,还会重复吸收肠道水分,使粪块变得更为干硬,延长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进而诱发炎性反应、坏死,最终导致癌变。

三、健康体检

  普通人40岁后可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及便潜血检查。50岁后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年~10年进行钡灌肠检查结合结肠镜检查。哪些是肠癌的高危人群呢?

  1、因为大肠腺瘤样息肉和大肠癌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比如典型的家族性腺瘤病,所以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我们建议应该定期接受肠镜检查,每年1-2次。

  2、有研究发现,阑尾切除术或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升高,所以对于已经胆囊切除的患者,我们也建议定期肠镜检查,可以每2-3年1次。

  3、原因不明的便血或持续粪便隐血阳性的患者,应该及时接受肠镜检查。

  4、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便秘、大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等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该及时接受肠镜检查;对于发现大肠其他良性疾病,如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的患者,根据情况,可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复查。

  5、明确有大肠息肉,已行或未行手术切除,已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这两类人群,必须密切随访,每年1-2次肠镜检查,决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息肉有可能转化成大肠癌,即便已经切除了息肉和大肠癌,它们也是有可能复发的,而且时间常常在5年内。

专家介绍

  王志刚

  外科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

  临床主攻胃肠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在上海六院率先规模化开展各种类型的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特别是率先开展了双镜联合胃肠肿瘤根治术;率先开辟“肠镜检查绿色通道”,缩短肠镜预约时间,2-3天就能使受检者明确诊断。

  近年来开设并领衔国内首个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为来自全国各地众多的局部晚期和复发大肠癌患者经MDT充分讨论评估后,成功实施了各种高难度的挽救性手术。包括全盆腔脏器切除术、联合骶骨直肠癌扩大根治术、肠癌复发灶与肝转移病灶联合切除术、后腹膜淋巴转移清扫术、腹膜肿瘤细胞减灭+温热灌注治疗、联合大血管置换的复发肠癌再手术等。在全国会议上率先提出“复杂肠癌”的概念,积极倡导晚期肠癌“慢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和对晚期肠癌“更加积极的外科干预”的临床策略,率先采用3D重建技术对复发直肠癌患者进行精准的术前评估。每年举办复杂肠癌多学科诊治研讨会和国家级继教学习班。这一系列的临床工作和基于胃肠肿瘤数据库成功构建复发预警模型等研究工作奠定了上海六院胃肠外科在国内本领域的学术地位。

  曾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学百人计划、上海交通大学高原高峰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上海市青年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7年于美国结直肠外科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医院访学,师从前美国结直肠协会主席Victor.Fazio教授。

  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胃肠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复杂肿瘤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肠内与肠外营养学组委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肿瘤专委会理事等多个学术任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主持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计委课题十余项,累积科研经费三百余万元。带教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5名。参编专著多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周一下午

  挂号预约方式: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公众号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陈红旗博士、王志刚教授

特邀通讯员/顾海鹰
值班编辑/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