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床上来说,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一般分为4类。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等。
①利尿剂――噻嗪类: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能协同或增强其他抗高血压剂的降压作用,可克服血管扩张剂、交感神经抑制剂等引起的水、钠潴留,不易产生耐受性,价廉等。其缺点是:作用较弱,出现作用缓慢,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镁、高血糖、高尿酸血症,血脂增高。②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等: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较少引起头痛、心悸等。③钙拮抗剂――硝苯的平等:降血压的同时不降低主要器官如心、脑、肾的血流量,有时甚至改善之。治疗量一般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尚可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肌肥厚,并能选择性扩张入球小动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在用剂第一周产生利尿作用。其缺点是:降压时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加快心率,引起心悸,还引起踝部水肿。短效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大剂量不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肌缺血患者及高血压患者。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能扩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血压,尚能降低肾及脑血管阻力,肾脏及保持脑血流量;对脂质代谢及血中尿酸无明显影响。扩张肾出球小动脉而降低肾小球内压,减轻肾小球受损,推迟或防止糖尿病性肾病进展。可逆转心肌肥厚及抑制血管“重构肥厚”;降压时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其缺点是:致干咳,味觉缺失,少数人中性白细胞减少等。
药物对患者影响,可因各种因素而改变,如年龄、性别、疾病、怀孕、营养状况、用剂及摄入其他物质等。各种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发挥剂理效应、排泄,都靠体内各种酶的参与,其中主要是肝内ADP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当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影响到酶活性,使药物毒性增强或减弱。药物和营养基本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营养状况影响药物代谢和药物影响营养素代谢。
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要避免过多地摄入味精,即谷氨酸钠,因为它易使服用利尿剂患者产生暂时性血钠增高,严重者会出现头痛、胸痛、四肢烧灼感等临床症状。且需要补充充足的B族维生素。因为B族维生素是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辅酶,缺乏可导致药物代谢的障碍。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的食品有天然酵母、螺旋藻、谷物、动物肝脏等。服用噻嗪类药物而导致低血钾的患者则可以从饮食中摄入含钾丰富的食物,如菌菇类,鳄梨、香蕉、椰菜、干豆类、橙子、豌豆、马铃薯、生红萝卜、菠菜、西红柿、甘薯等。同时针对高血糖的副作用,则要调整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多食用含淀粉和食物纤维丰富的多糖,尽量少食用如乳糖、果糖、麦芽糖、葡萄糖等简单糖。在食物的选择上面,就要侧重混合搭配,不要过细过精。
本文作者/林 宁 蔡东联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