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特邀通讯孙连洲 程思报道 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是一类精神疾病。国外报道儿童强迫症患病率为0.25%-4.00%,发病平均年龄在9~12岁,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发病比女孩平均早2年。早期发病的病例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动障碍的患儿,青春期后性别差异缩小。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儿童强迫症患者智力大多正常,常表现出敏感、害羞、谨慎、办事刻板、力求完美等个性特征。
14年前的某天,一对年轻的父母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一双可可爱爱的双胞胎男孩呱呱落地。看到兄弟俩健康快乐地长大,是父母心中最幸福的事情。孩子越长越大,辅导班、兴趣班等各种费用花销也越来越大。爸爸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平日里工作十分繁忙,与孩子的交流很少。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两个儿子,辞掉了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兄弟俩。
一直以来,弟弟豪豪(化名)成绩优异、性格乖巧,不论在家还是学校,都受到家人和老师同学的喜爱与夸赞。然而,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4年前,豪豪突然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烦躁,经常反复检查确认作业是否写对。渐渐地,豪豪写作业的速度越来越慢,经常会拖拉到夜里十一、二点。夜间睡眠不足,第二天便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起初,豪豪父母只认为孩子面临小升初,学业较前更加繁重,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也未产生过大的影响,因此对豪豪的病情并未予以足够重视。
近一年来,豪豪因为家庭、学业及交友等多方面原因,病情愈发严重。他经常觉得心情压抑低落,偶尔又觉得莫名烦躁,有事情喜欢憋在心里,不愿和家人同学交流自己的情绪。对一件事情会反复确认是否完成,比如检查水龙头是否关好,拖鞋是否摆放整齐等等,写作业也是如此。做数学题会控制不住反复地在脑袋里读题,严重时用嘴说出来才会舒服,明知这样不对,但他心里像被蚂蚁啃一样难受。初中的学业和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尤其豪豪又是处在初二的分水岭阶段,作业越来越多,但他的速度却越来越慢。每天睡眠时间过短,白天在课堂上经常打盹。老师讲的知识点错过一个,后面的便难以跟上,导致他的成绩一降再降。看到豪豪如此不尽人意的表现,父母认为他成绩下降与玩手机有关,便没收了他的手机,这让豪豪的情绪全面崩溃爆发。他抑制不住地哭泣,声称活着没有意义,对人生感到绝望。为求系统治疗,父母带着豪豪前来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门诊就诊。
豪豪告诉医生,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他脑袋内的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有些行为自觉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又无法摆脱。“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我都在伪装自己的情绪,这让我的身体和心理都感到十分疲惫。”经过反复询问病史和各项躯体检查结果显示,门诊医生诊断豪豪患有“强迫性障碍”,建议他住院治疗。
针对豪豪的病情,医疗团队经过综合评估后,制定了专业的治疗方案,予以相关药物改善强迫性障碍行为,并缓解焦虑烦躁情绪,同时辅以暗示、松弛治疗等促进病情恢复,增加患者信心,予以脑反射治疗调节脑神经功能。历经半个月左右的住院治疗,豪豪的病情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好转,在父母的陪伴下出院回家。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 炫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