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有足够的安全血液供每个需要的人使用,每隔几秒钟,某个地方就会有人需要输血。
安全血液对疾病治疗和紧急干预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那些患有可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也利于开展复杂的医学操作和外科手术。在各类紧急情况下,血液对于治疗伤员也十分关键。血液在孕产妇和新生儿保健方面也具有必不可少的、可拯救生命的作用。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每年挽救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
然而,获得安全血液仍然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由于献血量低,且血液检测设备匮乏,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难以获得安全的血液。全球每年1.174亿次献血总量中,42%的血液从高收入国家采集获得,而这些国家仅占世界人口的16%。
只有通过定期自愿无偿献血才能保障充足的安全血液供应,这就是为何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专门指定一个活动日来感谢献血者并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
2020年6月14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安全血液、拯救生命”,旨在倡导建立安全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发展无偿献血制度,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加强临床合理用血。不必要输血和不安全输血使患者面临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感染的风险,还减少了可供需要输血患者使用的血液制品的可得性。
最普遍的疑问: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尽管我们的无偿献血已开展多年,但大众对献血的安全性还存在担忧,例如认为“输血会导致贫血,损害健康”。
可以肯定地说,献血有损健康的说法是错误的。正常人体血量约占体重8%,一个50公斤的人约有血量4000ml。血液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每天都有红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相应数量的血细胞产生,以保持血液动态平衡。因此,每次献血200-400ml,不仅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反而可以促进血液代谢。
献血后,人体的造血组织会自动加速造血,不仅不会导致贫血,反而有助于促进血液的再生。“而对于一些本身血液比较粘稠,如红细胞较多的人来说,献血能稀释其血液,避免因红细胞过多而堵塞血管。”一个健康的公民一年可献血一两次,两次全血捐献的时间间隔至少要半年。
要献血,须符合这些条件!
年龄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50Kg,女性体重≥45Kg。献血时身体健康的公民可以参与无偿献血。如果有一下情况就不能献血:
感冒、流感、喉咙痛、唇疱疹、胃病或任何其他感染;
最近纹身或身体穿孔/穿刺,从手术之日起6个月内不能献血;
做了一个牙科小手术,必须等24小时后才能献血;如果是重大牙科手术,则需等一个月;未达到献血的最低血红蛋白水平;
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各种结核病、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病的人群不适合献血;
女生生理期前后三天,在怀孕期和母乳喂养时的女性;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人群;
前往蚊子传播传染病流行区,如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感染流行区,可能需要暂时推迟献血,以降低通过输血传播变异型克雅氏病(vCJD)的风险;
在过去12个月期间有过“危险”的性活动;
曾注射过休闲毒品。
献血前后注意事项
献血前:不要空腹献血;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不要饮酒;不要服药;献血前一天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献血后:献血后压紧针口静坐休息10-20分钟,待完全止血后才能离去,针眼处护贴需贴4小时以上,保持针眼处清洁;献血后24小时内不宜做剧烈运动和高空作业等;献血一侧手臂保持清洁,尽量避免提重物;按时休息,多喝水,防止受凉感冒,工作学习照常;正常饮食,不必刻意进补。
我国无偿献血20年依靠什么保证血液安全?
我国无偿献血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据国家卫健委新发布的官方资料显示,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保持连续20年增长。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献血量从1998年的400万单位(800吨)提高到2017年的2478万单位(4956吨),献血量增加了5倍之多。2015年底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有效缩短了疾病传播的“窗口期”,血液供应和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血液安全与供应报告》指出,中国在无偿献血总量、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血液质量安全水平、血液报废率、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等方面,血液安全供应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血多用”成为现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目前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制品多达20种。这不仅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还能避免由于把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给患者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用血安全。
捐献血液的方式除了捐献全血,人们还可以选择单独捐献血小板。血小板的生成速度比红细胞快,一般在捐献血小板3天后会恢复到原来水平。资料显示,我国全血使用量从1998年的100%下降到2016年的0.3%,成分制备率达到99.3%。
过去献血者及其亲属在医疗机构需要用血服务时,往往需要拿着纸质的相关证明材料到采供血机构去专门报销。这无形中促成了“献血易、用血难”的不均衡模式,成为打消人们献血热情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现在,以浙江为例,所有献血者的信息会自动推送到各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推送,献血者及亲属在出院时,可以获取用血免费的数据,自动结算相关用血费用,实现了用血报销的无纸化、零跑腿。
浙江省还开发完成了核酸集中化检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区域核酸集中化检测相关信息数据的联网,能够实现标本的送检接收、检测结果的发布等所有数据全过程的可追溯。浙江省血站的管理信息系统也进行了升级,实现血站业务管理数据的自动归集,同时对一些关键节点实行数据的核查,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
信息化是加强血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血液质量、延伸服务、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家卫健委一直在推动和加强信息化建设,并正在升级改造全国血液系统的管理系统,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加强管理、提升服务的经验。
有这么多人献血了,我为什么还要献?
可能有人会问,我国无偿献血人次数已经保持连续20年增长了,有那么多人献血,为什么还总是会出现血液紧缺呢?
季节性、区域性、偏型性的血液供应紧张是世界性的难题。这是因为献血人群单一,资源过于分散,目前献血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到了冬季他们逐渐放假返乡,献血人数就会持续减少,而冬季是疾病、事故的高发期,临床用血进入高峰期,求大于供。
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血液是有“有效期”的,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保存期限:
全血的有效期为30天;
单采血小板在规定的存储条件下只能保存5-7天,这意味着从完成采集到临床使用超过一周即作废;
悬浮红细胞在规定的存储条件下储存的有效期为35天;
在开放条件下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必须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
新鲜冰冻血浆自采集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
冰冻红细胞即RH阴性红细胞在规定的存储条件下储存的有效期为10年;
这些保存期内的血液成分严格按照WS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并在有效期内输注给患者。过期血液在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下是无法出库的,血站的工作人员会按规定对其实施报废,并交给专门机构进行焚烧销毁处理。所以我们献出的血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都可以长期储存、积累。
我国始终坚持血液的公益性,把血液作为基本医疗服务向患者提供。“献血,让世界更健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工作中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本文作者:江映雪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