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手术机器人
首尔发生里氏6.5级大地震,城区遭到大规模破坏;断壁残垣中,医疗救援团队依然拼死救死扶伤。
这是一部讲述医疗救援队故事的灾难医学连续剧“D-Day”的背景。剧中饰演冷酷外科医生的主人公河医生,是一位手术机器人权威专家。他只相信尖端设备和高精尖诊断结果,如果没有自信,会干脆放弃手术。
剧中另外一位男主角外科专家金医生,却是完全相反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总是有着“医生怎么能说无能为力呢?作为医生,无论如何也要解决”的想法。就因为这种性格,也使得金医生在医院的处境始终处于不受人待见的境界。路过急救室,遇到命悬一线的应急手术,总是忍不住上手术台,就免不了手术之后的各种医疗纠纷诉讼中。
剧中为了凸显喜剧效果,将截然不同个性的两位医生的手术场面作了对比显示。
镜头切换到金医生负责的手术室场面时,总是伴随着充满紧迫感的背景音乐,加上六位同僚挥汗解剖患者的场面。之后镜头会慢慢切换,伴随着优雅的古典音乐。河医生背靠椅子,舒展双臂,一边看着画面,一边操作手术机器人,自己完成整个手术过程;术后一身洁白如初的手术服走出手术室,受到众人的感叹和赞美。
剧中出现的手术机器人,就是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开发的达芬奇“da Vinci”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占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的68%,利润率可以达到30%。该公司的产品只有这一款手术机器人,但其2014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40亿美元,市值总额也接近260亿美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2000年初获得美国食药局(FDA)承认,到2015年6月为止,已经在全球进行了超过250万例手术。笔者所在的韩国,2005年首次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当年就进行了17例手术。
目前韩国共有44家医院装备了55台手术机器人,而且都是达芬奇机器人。到了2014年,利用机器人进行手术的案例猛增到8840例。至2015年6月,全球共售出3398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中美国地区售出2223台,其次是欧洲549台,亚洲350台。
手术机器人不懂手术操作?
手术机器人,并不意味着机器会自行完成手术过程。更为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医生在手术时所用到的高精尖手术工具。医生坐在控制台上,通过观看画面来控制类似游戏杆的操控器,对手术机械臂上的微型钳子和剪刀进行控制,并实施手术。
相比传统的开膛手术,手术机器人通过5—6个微型孔洞将摄像头和手术工具放入体内,通过远程控制实现相同手术效果。
在韩国,癌症病例中死亡率最高的前列腺癌,因为手术部位处在骨盆之间狭窄空间,一般的开膛手术和腹腔镜很难适用。此时通过手术机器人的进行微创手术,就显得非常有效。不仅出血和并发症的可能性降低,手术创口愈合和痛感消失的时间也缩短很多;另外,类似小便失禁等副作用也大幅度减少。在美国,前列腺癌手术的80—90%都是通过机器人进行。最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扩大到甲状腺癌、直肠癌、子宫癌等癌症的手术。
2011年,韩国国内手术机器人使用案例累计超过了六千次,社会各界对于手术机器人的关注的也达到了顶峰。就在这时,发生了一起医疗事故;一名韩国艺人在利用手术机器人进行肾脏切除手术的过程中,发生了十二指肠破裂导致的后遗症,并最终死亡的悲剧。其家属将该医院和手术团队告上了法庭,但检察部门认为该事件与院方及手术团队没有直接联系,宣判上诉无效。
随后根据韩国国会的要求,韩国保健医疗研究院对之前所有的机器人手术案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以此来证明手术机器人的安全性。调查的结果显示,经手术机器人操刀国的患者,在术后三十天内的死亡率为0.09%,比开膛手术以及腹腔镜手术的致死率都要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制造商Intuitive Surgical公司也因为手术机器人引起的医疗纠纷,接连面对各种诉讼,也面临了进退两难的窘境。这也是全球大企业对于进入手术机器人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提高性价比
除了安全性问题,高昂的成本也是需要解决的难题。2014年推出的新款达芬奇Xi机器人售价接近400万美元,每年的维护费用也高达17万美元之多;而搭配销售的机器手术臂只能使用十次,但售价却高达几万元人民币。
目前,韩国的医疗保险还不能覆盖手术机器人的使用费用,所以每次手术患者需要自行负担3.5—8万人民币的手术费用。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认为,手术机器人的性价比,远远达不到大规模使用的阶段。
2014年韩国保健医疗院针对该国最为常见的前列腺癌,进行了手术机器人的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费用方面虽然高于一般手术2—3倍,但治疗效果上无明显的优势,且术后效果也打不到预期效果。韩国科学技术大学(KAIST)KWON Dongsoo教授指出,目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售价毫无依据可言,需要出现更多、多样的手术机器人。
看起来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的暴利商业模式,今后很难重现。据市场调查机构RnR MarketResearch的分析,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从2014年的32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200亿美元。
全球各大企业间的市场争夺战也正式拉开了序幕。Accuracy、Stryker、Hocoma等早期进入该领域的医疗设备企业,纷纷加大高效、低成本产品的开发力度。
加拿大的一家名为Titan Medical的公司,最近推出一款60万美元左右的手术机器人“SPORT”,价格仅为现有产品的一般,目前正等待美国FDA的认证。
2015年,谷歌也在筹划通过其分离出去的AlphaBet下属子公司进入医疗机器人市场。谷歌将原先在内部负责开发糖尿病诊断隐形眼镜和癌症诊断药物的生活科学事业部剥离出去,并成立了名为“Verily”的子公司。同年12月,该公司与强生下属医疗设备子公司Ethicon合资成立了主营医疗机器人开发的Verb Surgical公司,正式宣布进军该领域。
笔者所在的韩国国内,现代重工、未来Company、Goyong Tech-nology等一干企业都在准备进入该领域。其中,未来Company公司推出的一款腹腔镜手术机器人“Revo-I”成功完成了全临床试验,目前在等待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门的临床试验结果。一直阻碍后发企业进入该领域的DaVinci技术壁垒,2016年将有相当一部分专利失效。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以及相关IT技术的发展,手术机器人的性价比将持续提高。虽然DaVinci将在后续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随着低成本产品的陆续推出,一家独大的局面终将不复存在。
吸引全球各大企业纷纷进入手术机器人市场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手术机器人拥有足够大的潜力去改变现有手术市场的模式——医生可以在远离患者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到目前为止,示范性的远程手术已经在很多地方投入了使用;但医生操控控制杆的速度和远程手术台反应时间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时延,导致了实际使用上的一些不确定性。2015年,据美国佛罗里达医院尼克尔森中心的实验结果显示,目前的远程手术时延大概在0.3—0.5秒之间,如果将该时延缩小到0.2秒,现有的通信网络环境足够满足远程手术的需要。
另外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关医疗设备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如果能实现100%有保障的网络安全技术,在地球的另一边远程操刀将不再是天方夜谭。机器人的医疗技术的碰撞,除了手术机器人还开启了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无限可能的新市场。已经在智能手机红海市场上举步维艰的各家企业,在手术机器人等服务功能机器人市场上寻找破局也未尝不可。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