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搜索 > 内科 > 急危重症 > 心源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2014-07-2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未知

核心提示:【治疗】 1 .一般治疗 ( 1 )绝对卧床休息,有效止痛,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致者可予吗啡 3 ~ 5mg 或哌替啶 50mg ,静注或皮下注射。 ( 2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行深静脉插管。留置导

【治疗】

  1.一般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有效止痛,由急性心肌梗死所致者可予吗啡3~5mg或哌替啶50mg,静注或皮下注射。

  (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行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3)氧疗:持续吸氧,氧流量一般为4~6L/min,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2.容量复苏  可选择0.9%氯化钠溶液、平衡液静滴,最好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补液。如无血流动力学监测条件可参照以下指标进行判断:诉口渴,外周静脉充盈不良,尿量< 30ml/h,尿比重>1.02,中心静脉压< 6mmHg,则表明血容量不足。

  3.血管活性药物最好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情况合理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1)肺淤血而心输出量正常,肺毛细血管嵌顿压>18mmHg,而心脏指数>2.2L/(min·m2)时,宜选用静脉扩张剂,如硝酸甘油10~15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0~20μg/min,并可酌情适当利尿。

  (2)心输出量低且周围灌注不足,但无肺淤血,即心脏指数< 2.2L/(min·m2),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18mmHg,肢端湿冷时,宜选用动脉扩张剂,如酚妥拉明100~300μg/min静滴或泵入。

  (3)心输出量低且有肺淤血及外周血管痉挛,即心脏指数< 2.2L/(min·m2),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18mmHg,肢端湿冷时,宜选用硝普钠1~8μg/(kg.min)。

  4.正性肌力药物通常分为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洋地黄类药物中的代表药物为地高辛和乙酰毛花苷;非洋地黄类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力农、米力农)以及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

  (1)洋地黄制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头24小时,尤其是6小时内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在经上述处理休克无改善时可酌情使用乙酰毛花苷0.2~0.4mg缓慢静注。

  (2)拟交感胺类药物:对心输出量低,肺毛细血管嵌顿压不高,体循环阻力正常或低下,合并低血压时选用多巴胺,用量同前;对心输出量低,肺毛细血管嵌顿压增高,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在正常范围者,宜选用多巴酚丁胺2.5~10μg/(kg·min)静脉输注。

  (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常用氨力农5~10μg/(kg·min)静滴,或米力农0.5μg/(kg·min)静滴。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输出量,同时减轻心脏负荷,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但由于抑制心肌细胞内的磷酸二酯酶,使环磷酸腺苷增加,故有诱发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4)钙增敏剂:左西孟旦通过增加细胞收缩蛋白对Ca2+的敏感性及K+通道的开放而兼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强心时不增加心肌耗氧,引起外周和冠状动脉血管舒张,具有潜在的抗缺血效应。因此适用于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强心治疗。用法是单剂量持续静脉滴注24小时(初始负荷剂量:6~12μg/kg,10分钟完成,随后以0.05~0.1μg/(kg·min)静滴。

  5.其他治疗

  (1)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是否需要纠酸以及补碱量。常用5%碳酸氢钠。

  (2)激素应用:早期(休克4~6小时内)可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必要时每4~6小时重复1次,共用1~3天,但可能影响损伤心肌的修复,故病情改善后迅速停药。

  (3)机械性辅助循环: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经上述处理无法纠正者,可考虑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体外反搏、左室辅助泵等机械性辅助循环。机械循环辅助装置通过对循环系统的有效支持,能够纠正失代偿期休克患者急转直下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改善组织灌注,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