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再次实施希氏束起搏(Hisbundlepacing,HBP),成功使60岁潘阿姨心脏里的“故障电路”恢复正常,化解了性命之忧。据悉,自2017年11月该院在无锡首家开展该项技术以来,已成功施行12例。
60岁的潘阿姨最近2个月来总是觉得胸闷气短,走路、做家务都没力气,并出现多次双眼发黑及短暂的意识丧失。到医院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潘阿姨心脏里的“电路”(即心脏传导系统:希氏浦肯野系统)出了“故障”。更进一步检查发现,“电路”的故障已引起潘阿姨心脏扩大及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这些病变就是造成她近期严重不适的“元凶”,且有性命之虞。
目前最有效的解决这种类型心脏“电路”故障的方法就是植入心脏起搏器。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治疗策略就是建立人工电路(即植入心脏起搏器)来替代患者心脏里自身的“电路”,并不“修复”自身的“故障电路”。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实这种策略可以维持正常的心脏心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命,但并不能纠治受损的心脏传导系统。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已在临床应用60余年,使数以百万计的患者维持正常的心搏、得以长期生存并提高了生活质量。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三腔)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
但这类起搏存在不足,目前主导的心室起搏方式是将电极导线植入右室心内膜,包括心尖和间隔部位,通过心肌细胞进行电传导。打个比方,心脏就像房间,电极导线是植入并固定在墙壁上。虽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安全性好,但研究显示,这种传统的起搏方式可导致双心室和左心室内的不同步,增加了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实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
在精准医疗理念的引领下,随着对心脏传导系统解剖及功能认识的更新、医学工程的进步,新的心脏起搏器治疗策略——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应运而生。新的策略要以心脏起搏器“修复”自身的“故障电路”,尽量恢复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以达到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并能纠治受损的心脏泵血功能的目的。
无锡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组的医护人员详细评估潘阿姨的病情后,成功为她施行了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心脏起搏器纠治了潘阿姨心脏里的“故障电路”,使之“再就业”。
术后,潘阿姨双眼发黑及意识丧失的情况立即消失,胸闷气短等不适也逐渐缓解。术后3个月检查,潘阿姨恢复正常生活及运动,心脏起搏器稳定运作,心脏恢复正常大小,心脏泵血功能也恢复正常。
近几年来,随着永久希氏束部位起搏(包括远端起搏如左束支区域起搏及浦肯野纤维起搏)的探索并在临床开展,经心脏传导束进行心脏起搏的方式被认为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生理性起搏,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同前一个比方,经心脏传导束进行起搏就是要将电极导线精确定位到墙壁内的电线槽里,直接通过心脏自身的电路进行电传导。
完成心脏永久希氏束部位起搏需要医生具有全面、扎实的心脏解剖和电生理知识,以及精湛的心脏导管操作技巧,配合使用特殊的植入器材。该院心内科主任王如兴紧跟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率领电生理团队自去年11月开展该项技术以来,至今已独立开展12例永久希氏束部位起搏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世界医疗网江苏报道组/孙连洲 通讯员/吴驿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