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输尿管或膀胱里长了“石子”,不但会引起强烈疼痛、血尿,还会引起尿路感染,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生活。调查发现,全国成年人尿石症的发病率为6.06%,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北方地区,广东和重庆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1.63%和11.29%。截止2013年,我国尿石症患者就占了泌尿外科住院人数的四分之一,而尿石症的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是否B超查出肾脏有疑似石头的东西就意味着患尿石症?结石患者疼痛感消失后就意味着痊愈了吗?为什么医生们提倡靠自身排出结石而不是做手术取出?喝水预防尿石症,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4月11日,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何家杨教授给世界医疗网的记者生动地解释了尿结石的那些事。
尿结石出现情况多,治好需“重证据,轻口供”
何教授表示,一般来医院看尿石症的病人有三种,最常见的是有急性肾绞痛的人,“这类病人都来的时候很急,满头大汗,疼得很厉害,一路喊一路叫的过来。”第二种是体格检查后查出肾脏有“石头”的病人,还有一种是过去得过肾结石的病人。
急性肾绞痛和尿结石有什么关系?面对记者的疑问,何教授解释道:一般来说,结石首先在肾脏里边形成,很少有在输尿管里形成的。肾脏里的结石到一定时候会“瓜熟蒂落”,掉下来后进入到输尿管里,引起输尿管强烈蠕动。“这个时候会引起强烈的疼痛。”
结石引发肾绞痛
“接着结石会到膀胱,再到尿道。所以任何一个结石病人,痊愈的标准就是把结石彻底排出,没排出来不算数——即便症状消失或者自己感觉再好也没用。简言之,对这个病我是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何教授说道。
“体格检查查出尿结石的情况是怎么回事?”何教授表示,现在各个单位都在搞体检。只是很多肾结石,不做体检一般不会被发现有结石。因为肾脏结石只会引起很轻的症状,结石掉到输尿管后才会引起强烈的输尿管蠕动,产生疼痛。而有时检查会出现一些误解,因为会有好几种情况——肾结晶、肾钙化、肾结石。
所谓结晶,我们都知道结晶有很多种,比如家里吃的盐就是结晶。肾脏里的结晶一般都很小,而且溶解度很低,很难被化掉,只能被排出来。还有一种结晶是像地质博物馆里的大结晶,但我们人体不可能形成这么大的结晶,所以我们身体里形成的结晶都是很小的。结晶不等同于结石,它很小,对身体没什么影响,经常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排出来了。
结晶
肾钙化指的是肾脏发炎或者患了其它疾病痊愈后形成的“痂”(钙盐),它还不算结石,必须是长到一定程度后掉下来才能称为结石。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解放前不少人都有结核病。肺结核好了之后都会出现结核钙化、甚至有结核球,这些都是结核好了之后出现的情况,所以当时大家不会为结核钙化感到惊慌。但是现在的人做检查后发现自己有肾钙化、前列腺钙化等后就会很紧张,这是不必要的,这只是以前的疾病痊愈后出现的钙化而已。
“您说的第三种情况是患过尿结石的人来复诊,难道复发率很高吗?”“其实谈不上是复发,”何教授说,“比如刚刚提到的急性肾绞痛,一些病人会认为疼痛感消失了就是‘好’了,但实际上结石并没有被排出来,还在老地方。所以我常和病人逗乐——‘你疼,越疼越好,不疼就糟了。’也就是如果一块结石停留在某个部位没排出来,病人不疼,意味着结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梗阻,这样会引起肾积水、肾积脓等,最后以致于肾脏功能丢失,这样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何教授强调,有过结石的患者必须知道这个石头有没有排出来,具体判断方法是:男病人应从检查出结石的那时起,每次排尿都拿一个口子较大的瓶子接尿液,之后观察瓶子底部有无结石。女病人可能困难一点,但原则是一样的。一般要收集到结石的标本,以证明结石已被排出。医生还要对结石做化学分析,根据分析出的成分给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若是尿酸结石,那么患者要吃碱性的药物,是草酸结石的话则反之。开始做检查时大概能知道有多少结石,都排出来后就没问题。要是没收集到结石标本,或者担心自己没排完可以去医院检查验证一下。“希望这些信息能通过世界医疗网传达出去。”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