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讯快报 >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

2018-09-0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9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承办的第二十一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厅隆重开幕。
        九月的上海,初秋气息渐浓,9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专科分会承办的第二十一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厅隆重开幕。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致欢迎辞,感谢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同道们出席,并特别介绍两位特邀国际知名教授:美国NIH神经病学教授、国际电生理联盟(IFCN)前任主席Mark Hallett先生,意大利神经病学教授Giancarlo Comi先生。崔教授说,本次会议将云集多位一线专家就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医学热点和交叉学科做学术报告,不仅是展现新观点、新技术和分享科研成果和经验的交流平台,也是新老朋友们相聚的机会,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出席本届学术会议的重要嘉宾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内科临床部神经内科教授蒲传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病学中心主任王拥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董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曾进胜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钢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学系主任樊东升教授等。
        在简短的开幕致辞后,首先由Mark Hallett先生论述《震颤的病理生理机制》,他从两个维度即临床特征及病因学角度介绍震颤分类,并对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症、孤立性震颤综合症、伴有其他突出体征的震颤做了介绍,强调震颤对患者生活及自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震颤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中枢环路,尤其是小脑相关通路对于多种震颤的发生至关重要,所以探究病理生理机制的进程将继续进行。



        随后,Giancarlo Comi教授对全球MS(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进行了解读,临床现多运用个性化治疗及个体化药物双管齐下,但因疾病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进程的个体差异大,造成治疗反应不一。故需要研究多种治疗策略,将进阶手段(安全性优先)和诱导手段(有效性优先)有机联合运用,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在两位外籍医学专家介绍了各自的研究项目后,中国科学院神经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刚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东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基因表达调控脑智发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精确医学诊断》和《中国癫痫诊治现状》的报告。



        学术会议开幕首日,数百场专题交流就在会议中心的分会场同时展开。下午,备受瞩目的痴呆与认知障碍专场在第二分会场进行,会场内座无虚席,满怀期待。
        2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贾建平教授首先发言,就《中国痴呆现状和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试验进展》做了深度分析。他说,中国目前痴呆患病率为5.14%,城镇地区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且国家AD年经济费用超过1.1万亿,并且痴呆专科医师及记忆门诊的缺乏,使患病人群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导致延误病情,使家庭和社会整体负担进一步加剧。因此,贾教授呼吁,应尽快在综合性医院建立记忆门诊,为AD患者真正带来福音。




        随后,福建省医师协会会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晓春教授做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困惑与展望》的论述,发言从发病机制、治疗困惑、治疗现状及治疗展望等做了分析,他强调,截至2015年全世界有4680万人患有痴呆,这个数字几乎每20年翻一番。现在业界最大的困惑之一,是临床新药研发屡遭失败,十年来将近十种新药在三期试验时遭遇腰斩,导致AD治疗药物严重匮乏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排除对疾病的确切病因和机理尚不清楚,缺乏临床标记物,影响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病程的进展缓慢,也决定了临床研究的持续周期进一步延长。




        本次学术会议将持续至9月9日,将继续弘扬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秉持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为未来的神经病学研究和国内外合作寻求新思路,拓展新途径,共同为我国健康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采访报道 / 黄璐   摄影 / 黄璐)


网页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