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讯快报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领衔研究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4-10-2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的研究项目《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通过创新胰肠吻合术、淋巴清扫技术和个体化术前新辅助治疗等,显著提升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延长了患者生存期,相关成果已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应用,1.4万余名胰腺肿瘤患者获益。

  10月23日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领衔研究项目《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虞先濬教授颁奖现场领奖照片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外科手术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胰腺癌手术范围广、风险高、难度大,因此也被称为外科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为了提升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针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通过开展一系列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建立了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延长胰腺癌术后生存期,胰腺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达56.8%,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应用,累计1.4万余人次胰腺肿瘤患者获益。
  住院时间缩短50%,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
  创新胰肠吻合技术,让胰腺癌手术更安全

虞先濬教授(左)在手术过程中

  胰头肿瘤切除后的胰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虞先濬教授表示:“胰腺手术就像‘在豆腐上绣花’。由于胰腺质地软脆,吻合手术后,胰液容易漏出导致胰瘘,继发严重感染,引起大出血乃至死亡,是胰腺外科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

  针对上述难题,虞先濬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发明“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术,将手术胰漏率从20.3%降低至9%,并通过III期临床试验证实该技术能使患者胰瘘率显著下降,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
  术前预判淋巴结转移区域,规范淋巴清扫
  创新锐性清扫技术,提升胰腺癌手术根治性

虞先濬教授(左一)与团队成员研讨项目

  淋巴清扫是胰腺癌根治术的重要步骤,传统清扫依靠钝性解剖,患者创伤大、手术耗时长。针对这个问题,虞先濬教授团队建立“超声刀刮吸层次解剖淋巴清扫”技术,避免了非必要出血和损伤。同时,研发了一系列胰腺手术专用新型器械,提高了深部淋巴清扫的效率。锐性清扫和专用手术器械相结合,使淋巴清扫时间缩短50%,局部复发率降低30%。

  此外,由于业界对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认识不足,淋巴清扫范围一直存在争议。盲目扩大清扫范围会增加创伤与风险,而不恰当地缩小清扫范围则有可能导致肿瘤残留。对此,研究团队结合原发肿瘤的分期,联合运用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建立淋巴转移预测模型,判断可能转移的淋巴结区域,进而引导精准手术清扫。

  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胰腺癌分期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界定淋巴转移和肿瘤大小及血管侵犯的平衡关系,提出“上海复旦版”分期方案,改良了AJCC国际分期,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及治疗策略的制定。虞先濬教授团队针对胰腺癌淋巴清扫的一系列创新工作,显著提高了手术根治性,对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清扫范围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被业界广泛采纳。
  甄别不获益亚群,实施个体化治疗
  创新个性化策略,让胰腺癌手术更有效

虞先濬教授门诊工作照片

  部分胰腺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手术不能获益。对此,虞先濬教授团队开展多项研究,在术前甄别手术不获益人群,并实施个体化术前新辅助治疗,以提高胰腺癌手术的有效性。

  首先,研究团队进行了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选,首次在术前鉴定出两组“手术不获益”胰腺癌亚群:“CEA+/CA125+/CA19-9≥1000U/mL”的三阳性患者和“CEA+/CA125+/CA19-9(-)”的假阴性患者。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Daniel Gotthardt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胰腺外科主任Christopher L.Wolfgang教授和Lei Zheng教授分别推介了上述研究成果,赞扬虞先濬教授团队在甄别胰腺癌生物学行为、提高手术有效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一步,研究团队发现手术不获益亚群中KRAS/MEK/ERK通路的异常活化,抑制该通路可以减弱胰腺癌糖酵解,阐明了胰腺癌手术不获益亚群的潜在干预靶点,为抗代谢治疗在胰腺癌中应用提供了依据。

  虞先濬教授团队进一步对手术不获益人群开展了术前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发现胰腺癌丰富的间质影响了药物的运输和弥散,降低了疗效,原创性提出运用超声内镜弹性应变率比值(SR)来预判胰腺癌间质比例,进而进行个体化化疗方案。该个体化疗用药策略被一系列指南引用推荐,指导临床实践。

  研究团队还证实CD36单抗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并与传统化疗方案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胰腺癌进展。此外,项目团队解析了胰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发现PD-L1单抗与CXCR1/2抑制剂联用,能显著提升CRIP1高表达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这两项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证实个体化靶向免疫治疗可以进一步抑制胰腺癌活性,提高新辅助治疗和手术切除的疗效。
  40家三甲医院应用,辐射患者1.4万余人次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胰腺癌手术“复旦方案”

  如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每年进行手术的胰腺恶性肿瘤近3000例,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胰腺癌诊治中心,并成为胰腺癌诊疗领域的标杆,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为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胰腺癌手术“复旦方案”,虞先濬教授团队持续在专业领域和临床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创新成果不断推广应用,造福胰腺癌患者。

  项目团队先后主办国际胰腺病学会年会、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中国胰腺多学科协作组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向临床同行推广创新项目成果;并牵头、执笔撰写《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和2020版)、《中国恶性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胰腺癌》(2022年版);相关研究发现和创新成果已经被系统总结为专著《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新技术、新理念、新策略》;在项目团队的努力下,吻合技术、淋巴清扫、分期系统、个体化化疗策略等诸多成果已在全国40家三甲医院1.4万余例患者中应用。

  本文作者/钟    轩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网页版|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