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16区3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全科医生5927人,每万城乡居民拥有2.7名社区全科医生。其中,研究生占8%、本科占56.5%;正高职称占1.9%,副高职称占17.4%,中级职称占50.4%,全科医生队伍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
但是,由于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不高,医学毕业生愿意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比例较低,且有流失问题,使得全市全科医生总量不足。根据2020年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按照我市2020年规划人口2300万计算,全科医生缺少1500人左右,郊区全科医生短缺现象更加严重。同时,在岗的全科医生队伍也存在着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基于此,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于10月25日由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实施方案》确定了2020~2030年北京市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要深化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和全科医学临床见实习,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要向全科医学专业倾斜,探索定向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路径。继续开展定向医学生培养,利用8~10年时间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10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00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利用5~8年时间培养400名中医学专业医学生。
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以自主培训为主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优先保证全科住院医师招录规模,2020年招收数量达到当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招收计划的20%。认定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综合医院,要增加全科医疗诊疗科目,设置全科医学科,将全科医学科建设、招收任务、培训质量、基层实践基地教学活动经费保障、是否留用委托培训人员等情况作为培训基地考核评估的核心内容。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岗位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继续教育”和远程培训,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全科医生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定期考核的条件。加快全科骨干力量培养,到2030年,建设20个市级全科重点学科,培养30名全科领军人才、80名全科带头人、100名全科骨干。
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 充分考虑与区域内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平衡关系,合理核定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并向承担教学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适度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收入水平,可通过在绩效工资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的方式向全科医生倾斜,使其与区域内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的工资水平相衔接。各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
实施全科医生紧缺岗位支援计划 依托医联体核心医院,选派内科等相关专业的医生到全科医生紧缺岗位开展为期1年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纳入核心医院对口支援任务进行统筹管理;对口支援期间,援派医生保留原单位公职和待遇,服务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并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等方面优先安排。
注重应用新技术辅助全科医生服务 推行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基层全科医生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为辅助,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及照护服务;应用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提高全科医生疾病诊治准确性;应用慢性病防治指南电子知识库,实现全科医生对慢性病的智能和精细化管理;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提供社区药品配送、信息查询、用药指导等综合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居民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
所有这些新政,都是为了解决全科医生短缺现象。《实施方案》还提出,到2020年,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巩固发展,与区域公立医院水平相衔接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明显提高,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不少于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基本满足健康北京建设需求。
世界医疗网北京报道组/李海清
值班编辑/明月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