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9时,丽水市区酱园弄迎来了一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耄耋老人,他就是解放军麻醉学科奠基人之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创始人——王景阳教授。
1922年6月,王景阳出生在丽水市区酱园弄口的一栋老房子内,并在此度过了13载的少年时光。当听说记忆中的老房已经被拆,老人怔怔地望着取而代之的水泥建筑,不由得有些伤感。
回到丽水短短五六天,除了到儿时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给祖先扫墓,王景阳还专程给市中心医院送去了自己撰写的专业书籍,关心家乡麻醉学科的发展。
距离上次回乡已经有8年了,看到家乡的变化这么大,王景阳感觉很自豪。
他在丽水读完小学和初中 日军侵华战争中死里逃生
“我的老房子就在兴华广货号边上,父母在街对面经营着旧社会典型的夫妻杂货店。”王景阳回忆说,他还记得,自己在囿山小学念书时成绩优异,年终常能得到祖父一块银元作为奖励。
初中生活,王景阳是在丽水中学度过的,他常跟一个杭州来的同学玩,学着他晚自修打瞌睡,渐渐地成绩一落千丈。有一次,他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竟然不知所措,老师当着同学的面罚他面壁15分钟。自觉无脸见人的王景阳离家出走,直到第二天走到了缙云,才被祖父拦截了回来。
“七七事变”后,群众抗日情绪激昂,抗日歌声不时传到耳朵里,休学后躲在祖父家楼上看小说的王景阳意识到,自己应该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他转学到松阳中学苦读一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考上了金华的高中。
三年学习时间很快过去,可还没来得及领取毕业文凭,日本鬼子就逼近金华,王景阳随他人乘船经水路逃离金华。
“经过衢州码头时,江水上涨淹过了桥面,船夫想早餐后再开船。”王景阳回忆道,因为担心日机来轰炸,他说服大家把船从桥面抬了过去。“果然,还没划出5里远,10多架日机就到码头上俯冲轰炸,我们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危险。”
到江山后,因为三天三夜没合眼,王景阳累得躺在一栋房子内的长椅上呼呼入睡。等到醒来时,只见人人神色慌张,原来刚才10多架日机在头顶上盘旋,不断以机枪向房子里扫射,可王景阳却一点都没听到,更没有躲避,所幸又逃过这一劫。
“后来到了江西玉山,日机又来轰炸,一日我们正用餐,一颗炸弹在附近落下,一声巨响,震得桌上的碗筷纷纷落到地上,幸亏没有伤到我们。”王景阳回忆,从江西玉山到达福建邵武,日机又来轰炸,他们躲到一处墙壁下,结果一颗重磅炸弹落下,一座泥墙顷刻倒下,躲在另一边的许多人被埋了。
后来,王景阳在福建私立协和大学读书,没想到日本鬼子在福州投下鼠疫杆菌引起鼠疫流行,不少同学都因感染病菌而死。
眼看一名名感染鼠疫的同学去世,王景阳心里十分难过。有一次,他陪人去福建省立医院求医,看着那些穿白大褂的医生,猛然感到了医生职业的可敬与神圣。
恰好这时,国防医学院来招生,王景阳报名后就被录取了。1949年王景阳毕业,恰逢上海解放,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留在了实习的华东人民医院(即今长海医院)外科工作。
他推动我国麻醉学科发展 实行我国第一例深低温麻醉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医学有了较大发展,但麻醉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当时对手术患者施行麻醉,都由内外科医师轮流担任。为了工作需要,1952年,王景阳接受组织安排,成为医院的第一代麻醉专业医师,在医院成立了麻醉小组,1961年又成立了麻醉科。
1954年,为了抢救感染性休克的濒死病人,王景阳以注射器为病人动脉输血,结果血压很快上升,先后有3位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他因而被授予二等功。同时他亲自动手将抽血用的粗针头改制成硬膜外穿刺针,在国内较早开展了持续硬膜外麻醉。
1960年,为了当时形势的需要,王景阳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空气麻醉机,被采纳为部队医疗卫生装备之一,并供应全国各基层医疗单位,也支援了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战争,再次荣立二等功。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