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医疗网(上海)赵青青报道 9月24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隆重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主任李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胃肠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陈烨、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研究员左涛为我们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和菌群移植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何兴祥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教授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何兴祥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教授
邓子新教授从合成生物学的理念、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合成生物学在小分子化合物领域的创新与创造三个方面展开演讲。他的演讲使我们了解到生物半合成生产取代化学生产过程的优势:经济环保安全。目前合成生物学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集成式发展的巨大驱动力,合成生物学可以在颠覆重大品种的合成工艺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打破国外的垄断,改变生产方式,带动传统企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换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端人才,研发一系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主任李宁教授
李宁教授介绍,自2015 年以来,通过粪便微生物群移植 (FMT) 治疗多种疾病(例如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有所增加。他们团队近期回顾性分析了 2012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期间在同济大学第十人民医院接受 FMT 的 8547 例患者。研究发现,FMT 在短期和长期随访中似乎都是安全的。与一般人群相比,因胃肠道症状接受 FMT 的患者新发疾病的发病率并未增加,并且感染传播的风险似乎较低。考虑到自2015年以来FMT的广泛使用,需要建立一个国家临床和患者报告的安全数据收集系统,为相关研究人员收集和共享FMT安全数据,以确保FMT技术实施的安全性。还需要在具有适当控制的大型、特征良好的数据库中评估FMT安全性。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胃肠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陈烨教授
陈烨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科研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解炎症性肠病(以下用IBD代替)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团队基于肠道菌群的IBD临床干预策略,通过进一步的粪菌移植实验发现,IB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显著不同,其中,IBD患者厚壁菌门/Clostridium明显减少,并且有意思的是IBD人群肠菌变化趋势中西方趋于一致,因此,采用肠道菌群变化模型可用于IBD的诊断。而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菌群失调与IBD存在一种循环的因果关系,传统的免疫调节药物、微生物靶向治疗方法(益生菌,FMT和噬菌体疗法)、膳食和代谢物治疗是其中潜在的治疗突破点(break points)。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研究员左涛教授
左涛教授在会上就肠道病毒群和真菌群研究,关于益生菌、粪菌移植、脑科学等热点话题给出了研究要重视,热点需冷静审视的观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真菌群可以强烈地影响宿主免疫系统,这种相互作用与细菌活性相关。肠道真菌群失调在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这表明靶向肠道真菌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他表示,FMT治疗疾病的主要功效是依靠复杂的人体细菌群-病毒群-真菌群-宿主免疫互作来实现。在未来的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中,将会进一步揭示真菌和病毒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并由此指导进一步的临床转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教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教授发表会议总结:我们说在微生物与人类营养、疾病、健康的关系已迎来新革命的今天,肠菌移植(FMT)作为一项新的肠道微生态治疗技术,紧跟科学前沿,传递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推动临床转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临床证据为抓手,推动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转化;链接未来,促进肠道微生态领域的产、学、研、医多方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科普微生态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微生态健康意识,促进中国微生态医疗行业技术进步,为民众健康及微生态医学发展助力,为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