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获悉,经过四年多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北京已建成58个医联体,覆盖了北京市16个区。2017年1~12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共计16.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医联体内上转患者13.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转患者3.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3%;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约3700人,派出专家约2.3万人次。
58个医联体包括核心医院55家(包括委(部)属、委(部)管医院9家、市属医院9家、厂矿企业办医院3家,部队医院1家,社会办医院2家,区域医疗中心16家、其他区医院15家),合作医疗机构528家,其中有45家三级医院、66家二级医院,415家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
各医联体主要开展了双向转诊、定期派出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出诊查房带教、基层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及免费进修、基层预约大医院专家号源、远程会诊等信息化建设、推进检查结果互认等帮助基层提升水平的工作,并突出了高血压等四类慢病管理内容、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考核绩效等工作。
通过医联体的建立,推进大医院带社区服务模式的建立,推进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区域医疗中心的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构建以医联体为主要载体的分级诊疗模式,方便群众就医。
北京市医联体建设以16个区域为界限,各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牵头组建有规划地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医联体。2016年底各区实现医联体服务辖区内居民全覆盖,努力满足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方便其看病就医,提高其健康水平。
北京市医联体建设是医疗机构关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对医疗服务格局和秩序的重大调整。医联体的核心和实质在于分工协作机制,强调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分工,大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让出服务空间,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康复护理机构能力建设。
作者:世界医疗网北京报道组李海清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