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复温(rewarming) 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或外加热),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新生儿由于腋窝部皮下含有较多棕色脂肪,寒冷时氧化产热,使局部温度升高,此时腋温高于或等于肛温(核心温度)。正常状态下,棕色脂肪不产热,TA-R<0℃;重症新生儿冷伤,因棕色脂肪耗尽,故TA-R也<0℃;新生儿冷伤初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增加,则TA-R≥0℃。因此,腋温-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
(1)若肛温>30℃,可通过减少散热使体温回升。将患儿置于已预热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一般在6~12小时内可恢复正常体温。
(2)当肛温<30℃时,一般均应将患儿置于箱温比肛温高1~2℃的暖箱中进行外加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箱温不超过34℃),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然后根据患儿体温调整暖箱温度。若无上述条件,也可采用温水浴、热水袋、火炕、电热毯或母亲将患儿抱在怀中等加热方法。
2.热量和液体补充 供给充足的热量有助于复温和维持正常体温。热量供给从每日210kJ/kg(50kcal/kg)开始,逐渐增加至每日419~502kJ/kg(100~120kcal/kg)。喂养困难者可给予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液体量按0.24ml/kJ(1ml/kcal)计算,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在复温时因组织间隙液体进入循环,可造成左心功能不全和肺出血,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
3.控制感染 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
4.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对心力衰竭、休克、凝血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和肺出血等,应给予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