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细菌性角膜炎可造成角膜组织的迅速破坏,因此对疑似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应立即给予积极治疗。初诊患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溃疡的严重程度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调整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清除病原菌,由于每一种抗生素都只有特定的抗菌谱,因此在初诊患者需要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
对于病原体未明的G+球菌感染,头孢菌素是首选药物,50mg/ml头孢唑啉是这类药物的代表。G-杆菌角膜炎的首选抗生素是氨基糖苷类,可选择1.3%~1.5%妥布霉素或1.5%庆大霉素。对于多种细菌引起的角膜炎,或革兰染色结果不明确者,推荐联合使用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作为初始治疗。氟喹诺酮类有强力的杀菌作用,抗菌谱广,对G-菌和许多G+菌都有抗菌作用,对耐药葡萄球菌也有作用,与头孢菌素联合使用能加强抗菌效果。联合应用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是治疗威胁视力的细菌性角膜炎的合理选择。链球菌属、淋球菌属引起的角膜炎首选青霉素G,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球菌感染可使用头孢曲松(ceftriaxone)。万古霉素对G+球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尤其对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细菌性角膜炎的二线用药。
局部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角膜炎最有效的途径。使用剂型包括眼药水、眼膏、凝胶剂、缓释剂。急性期用强化的局部抗生素给药模式即高浓度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滴眼(每15~30分钟滴眼1次),使角膜基质很快达到抗生素治疗浓度,然后在24~36小时内,维持1次/30分钟的滴眼频度。局部药液还可冲走眼表的细菌、有害毒素和酶。眼膏剂型和凝胶剂型可增加药物在眼表停留,保持眼表润滑,同时保证用药的延续性,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浸泡抗生素溶液的胶原盾,可提高抗生素生物利用度,同时还起到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作用,促进溃疡区上皮愈合。
结膜下注射能提高角膜和前房的药物浓度,但存在局部刺激性,多次注射可造成结膜下出血和瘢痕化。一些研究表明强化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具有与结膜下注射同样的效果。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角膜溃疡发展迅速将要穿孔或患者使用滴眼液依从性不佳时,可考虑使用结膜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此外,使用泪点胶原塞,可减少泪液排出,增加抗生素在眼表的停留时间。采用脂质体包被,离子透入疗法等可提高角膜药物浓度。
本病一般不需全身用药,但如出现角膜溃疡穿孔、角膜炎可能向眼内或全身播散、巩膜化脓、或角膜或巩膜穿通伤后继发的角膜感染,应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时调整使用有效抗生素。病情控制后,局部应维持用药一段时间,防止感染复发,特别是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者应给予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瞳。局部使用胶原酶抑制剂如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抑制溃疡发展。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有助于溃疡愈合。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急剧发展,可能或已经出现溃疡穿孔,甚至眼内容物脱出者,应考虑角膜移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