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3%,其中6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10%发生在结直肠,也可发生在食管、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以往因缺少诊断标志,多与平滑肌(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胃肠道间叶来源肿瘤相混淆。研究表明,这类肿瘤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向分化的间质细胞,其分子生物学特点是c-kit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酪氨酸激酶受体持续活化,刺激肿瘤细胞持续增殖。c-kit基因编码KIT蛋白(CD117),是重要的诊断标志物。发病年龄范围广泛,75%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率相近。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
【病理】 呈膨胀性生长,可向黏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的肿块。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直径从1cm到20cm以上不等,质地坚韧,境界清楚,表面呈结节状。瘤体生长较大可造成瘤体内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并在黏膜表面形成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
【临床表现】 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瘤体小时症状不明显,可有上腹部不适或类似溃疡病的消化道症状;瘤体较大可扪及腹部肿块。肿瘤浸润到胃肠道腔内常有消化道出血表现;小肠的间质瘤易发生肠梗阻;十二指肠间质瘤可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
【诊断】 钡餐造影胃局部黏膜隆起,呈凸向腔内的类圆形充盈缺损,胃镜下可见黏膜下肿块,顶端可有中心溃疡。由于黏膜相对完整,黏膜活检检出率低,超声内镜可以发现直径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治疗】 首选手术治疗,手术争取彻底完整切除,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胃肠道间质瘤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必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完全切除的存活期明显高于不完全切除的病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针对性地抑制c-kit活性,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GIST有效率在50%左右。中高危险度的GIST术后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控制术后复发改善预后,也可以用于术前辅助治疗,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关文档全面解读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1991年华西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印尼Gadiah Mada大学学习临床流行病学。...
甲状腺腺瘤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胃癌
胃淋巴瘤
肝脏损伤
胰腺损伤
血管瘤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
沪公网安备 31010902002047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209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 (沪)-经营性-2016-003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18516571953 xuebing1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