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心情好可以摆脱亚健康状态

2022-02-0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心理平衡即为内心世界保持相对稳定和谐、安宁、稳定的状态。《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那么,心情好真能摆脱亚健康状态吗?本文作者对话保健专家洪昭毅。

  健康是金,如果失去了健康,那么现在所拥有的和正在创造即将会拥有的将统统归为零。“健康”的定义和标准是人人关心和探究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健康的涵义也发生了数次变化。20世纪前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不生病就是健康”;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1989年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的新观点。这一定义一直沿用到现在。可见,“健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四个层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近定义,说明个体的健康具有社会性因素,在关注生理状况、防治疾病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心理、精神、情绪、环境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自感不适,检查无病就是“亚健康”

  问:健康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巨大压力使人们的身体、心理遭受了种种压力,越来越多的中年人趋向“亚健康”。那么,何为亚健康?

  洪昭毅: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就是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洪昭毅教授介绍,亚健康的表现主要有感觉不明原因的疲劳;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免疫能力下降,如容易感冒、口腔溃疡等;机体自身调节机能下降,如情绪易波动、经常失眠,血压、血脂、血糖、血黏度不稳定。对于亚健康,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标准化的诊断参数。我将亚健康的症状特点归结为“自感不适,检查无病”。

  中青年是“亚健康”高危人群

  问:现在关于的亚健康所占的比例说法很多,比较权威的统计是多少呢?

  洪昭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经过专业诊断,20%的人确实患有疾病;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能会转为健康,也可能会进一步衍变成疾病。亚健康人群的年龄段多处于中青年阶段,以城市白领、公安干警及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者居多。这一年龄段人群大都面临升学就业、人际应酬、职场竞争等压力,长期处于高效率、快节奏的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就容易趋于亚健康。

  亚健康也是一种“文明病”

  问: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越来越多,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洪昭毅: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引起常见疾病的诸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所占比重高达60%。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这“五大杀手”被称作“文明病”,其实这些疾病都是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关,应该称为“不文明病”。个体基因差别是有限的,而生活方式的差异极大。

  对于健康和亚健康,我归结为“健康知识,人人需要;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谁顺应健康规律,谁平安;谁违背它,谁倒霉。许多人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使人延年益寿”。

  亚健康通过调整可以回归健康

  问:亚健康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回归健康吗?

  洪昭毅:可以。作为一种动态,亚健康不会停留在原有状态中。亚健康向疾病状态的转化是自发的;向健康状态的转化则需要自觉。也就是说,亚健康是可逆的,可以通过调整回归健康。

  由于没有明确的医学诊断指标,亚健康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正常功能,甚至引发严重疾病及心理障碍。因此,应充分了解患病风险,走出亚健康,预防疾病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2年发表了由国际权威营养师和资深主治专家医生共同提出的《维多利亚宣言》,在这享誉国际的保健宣言中提出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分别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亚健康属于非疾病状态,摆脱亚健康,主要不是靠药物治疗,更需要科学调节自身生活方式。我认为,95%的人知道吸烟有害;50%的人打算戒烟;但戒烟成功的只有5%。很多人多年戒不了烟,但一生病就立即戒烟。可见,戒烟需要勇气和毅力。调整生活方式也是如此,需尽力减少“知”、“信”、“行”之间的落差。

  心情好也可以摆脱亚健康状态

  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心理平衡即为内心世界保持相对稳定和谐、安宁、稳定的状态。《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那么,心情好真能摆脱亚健康状态吗?

  洪昭毅:我国素有“医病先医心”的说法。研究“人生延寿法”的长寿学家胡夫兰德曾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废、惧怕、贪求、怯懦……”现代医学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心理问题有关。紧张、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病症。当今社会适者生存,充满竞争与挑战。在这样瞬息万变的形势下,保持心理平衡就更为重要了。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和周围人群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发现劣势后就会陡然产生压力,心理失衡。我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所以人要学会取舍,懂得放弃,摆脱失望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我将维持心理平衡归结为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错位、不到位,更不能越位;正确对待他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心中长存爱心;正确对待社会,对社会要怀有包容、感激之情。洪教授风趣地表示,避免心理失衡要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三个快乐”。春风得意时要“助人为乐”,助人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比上不足时要“知足常乐”,幸福本无标准,不必攀比;身处逆境时要“自得其乐”,能够直面磨难和挑战。当然,心理平衡需要理性和智慧,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的长期相融与磨合才有望达成。即所谓“智者寿、仁者寿、德者寿”。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生活方式决定健康”。若能遵循科学规律,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就能摆脱亚健康的困扰,把握个体健康的金钥匙。

  相关链接:

  脱发属于亚健康的信号

  正常人的头发约10万根左右,成年人每天脱落80根左右的头发正常的。

  1.中青年人若出现发际后退、头屑多、头皮痒、头发油腻,属脂溢性脱发,须控制脂肪摄入。

  2.若患颈椎病,增生物压迫了颈椎神经根,会引起神经营养障碍,造成脱发。

  3.脱发与心脏也有关系,21~50岁的男性,若秃顶严重,患心脏病的概率是常人的3倍。

  4.头癣、贫血、肺炎、肿瘤等可能引起脱发。脱发严重时,切忌紧张,应该尽快到医院诊治。

  本文供稿/刘    平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    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