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跑步成为许多人追求健康、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以考验体力和耐力著称的马拉松更是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文化,甚至被人呼吁:“人这一辈子一定要跑一次马拉松”。
最近,河南周口的一位马拉松运动协会会长鲁某,在完成了一次22.2公里的晨跑后,因心梗不幸离世,年仅54岁。这位资深跑者,生前每天坚持早起跑步,是众多跑友心中的榜样。他的突然离世,不禁让众多长跑爱好者们发出灵魂的拷问:“有益健康的长跑运动为何还能致命?”
运动有益健康无可厚非
运动有益健康,跑步作为一向常见的运动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提升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患病的风险。可以说,健康是跑步带来的最直接益处,也是许多人选择跑步的初衷。
随着大众健身意识的全面苏醒,健康行动能力的持续增强,跑步作为一种低门槛、高效率的锻炼方式,其参与度越来越高,社会上举办的各种马拉松赛事也是层出不穷。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跑步以61.0%的参与度荣登最受欢迎运动项目榜首。人民数据研究院的调研也揭示,跑步在众多运动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参与率最高的选择,占比高达90%。
跑步不仅强健体魄,更是展现积极生活态度的绝佳方式,有助于消除疲劳,提升基础代谢,让身心焕发活力。因此,专家也呼吁,建议通过适度运动来实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长期锻炼者为何还会在长跑后猝死?
专家表示,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但是并不等于每天两小时的跑步就可以达到四倍的效果。反过来,极端耐力运动,如马拉松运动,由于对心血管要求更高,反而可能导致心脏受损,心律紊乱和动脉扩大,甚至导致极易致命的心梗。
心梗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引起。适量的慢跑作为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功能,对心血管系统非常有益。但如果一味追求高强度、长时间的运动量,就可能适得其反。这是因为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心肌负担过重,出现微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心肌病变,增加心梗风险。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了这个说法。
研究显示,如果女性每周至少锻炼一次,那么女性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但是,每天都拼命锻炼的女性反而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前文提到的马拉松运动协会会长鲁某很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过度导致心梗,从而离世。
专家提醒,当跑步过程中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晕厥等情况,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信号,说明你的心脏出现了不适,需要你停下来休息观察,如果没有好转,需立即就医。
盲目运动,伤害的不仅仅是心脏
虽然跑步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但如果缺乏正确的了解和准备,它带来的健康风险还有很多。除了心脏,肌肉损伤等也是运动损伤的常见表现。对于非专业跑者来说,因其忽略了动作技术和运动的基础知识,因而很容易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知识掌握程度和跑步速度等因素各不相同,导致受伤部位也各不相同。据人民数据研究院调研,跑者最容易受伤的三个部位为膝关节、脚踝关节和足底筋膜。其中,膝关节磨损是跑步运动中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占比高达37.6%。其次是脚踝关节扭伤和足底筋膜炎,占比分别为32.1%和25.7%。专家提醒,锻炼之前做好热身运动,比如韧带的拉伸,膝关节屈伸等,运动过程中避免过度动作,运动后做好拉伸可有效预防运动损伤。
科学运动,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要建立在科学方式上,运动量过小或过大,都不利于身体健康。那么应该如何量化?美国心脏协会提供了科学运动量推荐:每周进行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又或者每周进行3次,每次20分钟高强度运动。对于有心脏病或发生过心脏病的朋友,运动前尽量要在医院测试心肺功能测试,再去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也可以通过佩戴测试心率设备,一般情况下低强度和中强度运动心率每分钟110次到140次左右,高强度运动每分钟130次到150次左右,超过这个范围就要适当休息,以免悲剧的发生。
对于特殊人群,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个人化运动处方”,比如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压及肥胖族群,要避免如举重、爬楼梯、仰卧起坐等瞬间增加心跳量的高强度运动,避免血压爆表的危险。建议选择慢跑、游泳、瑜伽、羽毛球、网球等有氧运动,同时运动前最好做足暖身,让身体及心脏能逐渐适应运动带来的变化。
运动过度后需及时止损
运动过量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如何判断自己的运动是否过量呢?专家解释,如果运动后出现这些情况,就要注意调整自己的运动量:头晕或呕吐;持续一周以上的肌肉酸痛;关节红肿;胸闷或乏力;睡眠质量下降;心情焦虑。
一旦发现自己运动过量就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比如:
1.及时停止运动。运动后感觉头晕目眩,主要是运动过量使血压升高导致的,这时需要停下休息恢复,同时降低运动强度。还有空腹运动也会导致头晕目眩,所以运动前适当吃一点东西储存能量也是有必要的。
2.出现肌肉拉伤后要静养。通过按摩、冰敷等方法帮助肌肉恢复,等完全恢复了再开始运动;
3.降低运动强度,避免再次受伤。慢慢调整强度,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运动量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作者/潘敬秀
插图绘制/谢曼丽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