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24 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你是否知道,位于嘉定的F1赛车场其实和一个中医流派——朱氏推拿大有渊源?原来,此地曾有当地世医朱氏的一处庄园,名为容德堂。
容德堂 嘉定缘
故事要从朱鼎成的祖上说起。朱氏于明末清初从外地迁入嘉定方泰乡黄墙村定居。
1865年,朱鼎成的高祖朱芝村在此建起一个七进深的庄园,这就是容德堂。如今,黄墙村历经变迁,只余一小部分留存,大部分都已融入今天赛车飞驰的F1比赛场地。
朱鼎成介绍,容德堂的匾额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苏州籍状元冯桂芬亲笔提写的。
“1861年,冯桂芬得了重病,中医称为大疽,即对口疮,此病颇为凶险,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冯桂芬四处求医皆未见效之际,有人推荐:黄墙朱氏大医朱芝村擅治痈疽。”
其时,朱氏医术闻名遐迩,1881年的嘉定县志上记载:江南疡科首推黄墙朱氏。朱芝村一身医术尽得其祖父——朱鸿宝真传,他施展妙手,很快令冯桂芬痊愈。
“当时冯桂芬问:朱氏到你已经三代,有什么理论支撑?我高祖回复:我的爷爷曾说‘内外一体,治无二理’,即不刻意区分内外科,方法一致。冯桂芬对此甚为赞同。
当时中国已是多事之秋,对外常打败仗,国内又战乱频发,冯桂芬自己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活动家,他经过思考,主张应该引进外国的先进之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来指导,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人聊得投机,冯桂芬深敬我高祖不仅是名医,更有治国之才,欲推荐他到江苏巡抚薛焕处任高级参谋。
我高祖当即回答:感谢好意,‘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但此处有这么多病人在等着我。因此婉拒了他的好意。”
朱氏家族是朱文公的后人,受儒家思想熏陶,注重“宽容之德,至贵之孝”的家风传承,“容德堂”正是得名于此。朱芝村的儿子即朱鼎成的曾祖父朱少村,同样坚持继承美德、延续家风。他熟读诗书,也跟随其父学习医术。
“据说当时朱家跟孟河的费家、马家、巢家合称江南四家,以我们曾祖为代表。曾祖是以孝闻名,朝廷封他五品同知县。”
正因为与嘉定有十数代渊源,朱鼎成常常考虑:如何让朱氏一指禅推拿这一国家级非遗回馈故乡?
“虽然祖上是从外地迁入,但是这些年都长居嘉定,深受当地的人文影响。出于对故乡的眷恋、回馈,也是对祖先的一种崇敬之心,我回到了嘉定,嘉定区及安亭镇领导希望我们这些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能把技艺传到基层,我也有这种想法,这样一拍即合,就在那里建立起工作室和传承基地,培养了一支队伍,传授并推广朱氏一指禅推拿。现在,我的学生都在当地小有名气了,我也非常高兴。”
一指禅 有门道
说起推拿,不少人会将其与按摩混为一谈,两者有何区别呢?朱鼎成解释,推拿是按摩的古称,《黄帝内经》里只有按摩一词,直到明朝,推拿才逐渐取代了按摩的称谓,但两者并非简单地画等号,推拿是对按摩概念的质的提升。
而看到一指禅,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一种武术功夫,或者是一种佛教教义。确实,一指禅最早是禅宗教义,意为万法归一;它也是少林寺72技艺中的一项顶尖的格斗手段。
作为推拿术语,一指禅特指一个流派,即一根手指通过每分钟120次的摆动,将全身劲力集中于指尖,穿透体表到达经络,正所谓“力透溪谷”。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有大谷12,小溪354,溪谷指的是关节之间气血运行容易停留或邪气容易侵入之处,也是营卫之气容易紊乱的地方。用手法去纠正紊乱的状态,就是推拿的意义所在。
“营卫学说是一指禅推拿最核心的基础,营气是指推动血液在经脉里运行的能量,卫气则是保卫人在自然界存续百年的能量。《黄帝内经》说,人是可以活到120岁的,这叫天年,是自然界赋予每个人的寿命。但因先天禀赋或后天保养的差异,很少有人真能活到120岁。上海现在百岁老人已经3000多位,高寿到90多岁的更多,养生保健的目标就是争取活到120岁。”
朱鼎成认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维持在自然界的生存,必须配备两套装置,保卫它的装置就是卫气,建设它的装置就是营气。两者以五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四肢百骸联系带动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个系统有自我调整、自我纠错、自我生长的能力。而一旦人受到外界干扰或自己身心变化的影响产生不协调,就容易生病。
“通俗说来,推拿就是让身体的不协调回归到正常,把身上某处多余的气,通过经络系统运化到气不够的地方去。这个过程中,人会感觉手指运力的地方慢慢发热。为什么?就是因为卫气调动了。《黄帝内经》云,‘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通过推拿手法,调动营卫气血的运行,让人体局部热起来,原来组织不平衡的状态重新达到平衡,痛就停止了,机体就开始慢慢修复。”
开宗创流派
朱氏一指禅推拿的开创者是朱鼎成的父亲、中医推拿一代宗师朱春霆。朱春霆同样继承了其父朱芝孙的宽容之德,朱芝孙医术也非常高明,曾治愈上海道台的顽疾,获其题字“世德堂”,寓意宽容之德,世代相传。
朱鼎成谈起父亲,满是崇拜:“他是个读书人,家里的书柜满是线装书,收藏着历代的医学经典。他常给我讲历史典故,后来我才知道,他5岁到15岁精学了《纲鉴易知录》,因此对三皇五帝直到明代漫长历史中的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都了然于胸。他能成为我们推拿学科的创始人、奠基者,是历史选择了他;而要达到这种担当大任的状态,他也必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他既有一种人格魅力,也有作为世医后代的传承担当,更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积淀。他融合了朱氏医学和江南一指禅推拿,形成了独特的朱氏一指禅推拿学派。这个学派不仅仅涵盖功法、手法、心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价值观——敬畏生命、家国情怀、尊师重教、工匠精神。这16个字也是我对我学生的要求。”
朱春霆在其父去世后来到上海,拜入江南一指禅名家丁树山先生门下。朱春霆在1930年写的一篇悼念恩师的文章中提到,丁树山先生对病人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怜悯之心,会为不治身故的病人落泪,为自己的医术还不到家而歉疚。
“一次我父亲因为偷学他的技艺自己出了状况,是丁老师施展推拿手法才得以挽回。丁老师教导他说:不是我不肯教你,而是你现在的学业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能跳级。学术,公器也。这是对我父亲影响最大的话,他一直记着。学术就应该由大众来掌握,但大众掌握有个前提,需要经历刻苦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
丁树山对朱春霆非常器重,视之为自己最优秀的弟子。
1927年,朱春霆在上海平乐里的诊所开业两周年之际,丁树山特意在《申报》刊登启示,介绍朱春霆出身于黄墙朱氏世医,给了学生很高的评价:“他说我父亲有些地方已经超过他了,用四个字叫“青蓝之喻”,意思是青出于蓝胜于蓝。有这样胸怀宽广的老师,才有这样的学生。而学生又带出许多这样的学生来,才让朱氏一指禅推拿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桃李惠天下
朱春霆决心把自己学到的本事无偿教给他的学生,在1956年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推拿学校。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学生纷纷成才,有国医大师,有上海市的名医,也有各省市的名医。
朱鼎成说:“他把自己的宝贵经验、家传绝技公之于世,真正做到了藏天下于天下。他的一指禅的技艺永远不会湮灭,不会消失,因为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它、学习它。这也是后来我做共享推拿的初心。”
溯源而上会发现,朱氏世医的精神一脉相承。早在1914年,黄墙朱氏第五代传人朱阆仙携子朱巽初就曾开办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那是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广收门徒,其中一位得意门生——张山雷,在他身上凝聚着黄墙朱氏几代名医的心血。张山雷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一代大医。
他也没有忘记恩师,将朱氏的思想和学术成果推广到浙江兰溪,在当地也成立了中医学校。雏凤声比老凤清。人真的要有一种大度的胸怀,只有这样藏天下于天下,黄墙朱氏医学才能薪火相传、扬名天下。
教学以外,更直接的是应用。1956年,朱春霆进入华东医院。朱鼎成把华东医院称作朱氏推拿的福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小儿麻痹症在上海流行,很多孩子因此留下后遗症。我父亲急社会之所急,运用他几十年的经验成功救治了不少患儿。
由此,朱氏推拿作为独立治病的一个学科获得公认。有中央领导尝试了朱氏一指禅推拿的功效,推荐我父亲进了华东医院。他在当年被华东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协第一届二次全会也请我父亲去列席。他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国家也给了他非常高的荣誉。”
60多年来,华东医院的朱氏推拿团队长期担当了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市民的医疗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成为华东医院的特色品牌。
作为江南黄墙朱氏中医内外科第七代传人,朱鼎成曾任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1994年11月,朱鼎成开始为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治疗。一开始,巴金因胸椎骨折长期卧床完全无法移动,遑论提笔写字了。
“他把他的书送给我,当时他还不能签名,让他的外甥女代签。后来巴老康复了,每出一本书他都给我亲笔签名,竟有近10本之多。医患之间最大的友谊、最大的收获,就是病人把他的心意掏给你,巴老就把他的心意通过书籍给了我。”
虽然已从一线退休,朱鼎成还担任着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针灸推拿骨伤临床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干部保健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学术顾问。
中医也很潮
在朱春霆的孙女、85后朱蓝眼中,朱氏推拿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所承载着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精髓让她感触更深。
朱蓝说,“记忆中我小时候,家里常常宾客满堂,有很多我爷爷的学生和患者来拜访。大家见到小小的我就说,你是你们家的第八代传人,你们是中医世家,你要好好继承家业。
当时我还很小,只有三四岁,但世医这个词就在我心中深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早年间,爸爸写过一本书叫《海派中医》,其中特别写到了我爷爷的中医形象。海派医生有一种派头、行头和噱头。爷爷每次出门,一定是中山装笔挺,皮鞋擦得锃亮,手拄拐杖,派头十足的样子。”
尽管朱蓝并未专业学医,而是从事银行业,就职于外资银行,然而作为朱氏一指禅推拿的家族传承人,近些年她也一直在帮助爸爸做共享推拿的推广,她自称斜杠青年:“一是面向青年,我觉得年轻一代更需要对非遗的了解和掌握,我们推动共享推拿项目进社区、进家庭,希望能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中医的养生智慧,学习一些基础的非遗技法,用于家庭的日常保健;二是希望能面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了解东方智慧,了解我们的中医文化。”
朱蓝曾被长期外派在国外工作,在国外时就经常给同事朋友分享中医知识,介绍朱氏一指禅推拿的理念和一些简单的穴位保健手法。
“比如他们的脾胃不舒服,我会告诉他们按摩足三里,按摩后就觉得舒畅很多;如果睡不着觉,可以按摩足底的涌泉穴,能够更好地静心助眠。”这些闻所未闻的神秘东方知识,令外国友人倍感神奇。
朱蓝以中医界不多见的国际视野,描绘着心中愿景:“我觉得一定是全球眼、中国心,希望让更多年轻人接受我们的中医文化,也希望中医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希望F1赛场上的容德堂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爱故乡,体会中国人的光宗耀祖,福泽后人。因为只有热爱祖先、热爱子女、热爱自己所爱之人的人,才会爱国、爱家乡。”
苦中乐无穷
从小,朱春霆就叮嘱朱鼎成:做推拿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其当成一辈子要坚守的事业。不过朱鼎成认为,其实学好推拿,不仅要强调医德、医道、医术,也不能忘了一个“趣”字。朱鼎成饱览群书,爱好也不少,能书善画,学手风琴还得到了父亲的支持。
“通过学习一种乐器,可以更好地掌握对力的运用,体会双手要如何灵巧地配合,而且东西方文化有相通之处,练手风琴与练习推拿手法也有异曲同工的体悟:手风琴老师要求把风箱拉至最大,用最大的力量来弹奏,就像学推拿刚开始可以从刚劲入手,慢慢地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朱鼎成也鼓励学生最好掌握一点琴棋书画的基本功,初闻者往往惊讶。他解释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其实学琴棋书画对磨炼这些本领颇有助益。
琴可以是弹钢琴,也可以拉手风琴或者其他乐器,甚至自己不会演奏,但懂得欣赏,锻炼听力;下棋要记棋谱,要思考布局,研究其间的门道,而中医讲究医患合一,治病不仅是医生一个人的事,也需要患者的配合;书法、绘画则是练眼睛,练习对患者精气神的识别能力。
通常人的形与神是统一的,但生病之人,外形和本质往往会有些许偏差,要善于识别。而学绘画需要经常练习观察,对人的观察能力就比别人高一个台阶。
下苦功,并不意味着摒绝生活中的乐趣,培养爱好本身是一种非常快乐的体验。朱鼎成相信,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医者最朴素的生活信条,也构成了朱氏一指禅推拿的文化背景和哲学理念。
“如果一个医生自己都不快乐,怎么给别人快乐?我觉得有幸从事研究中医是趣味无穷的工作,因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人体的观察、调节,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其乐无穷。”
守正为创新
朱鼎成培养的学生和朱氏一指禅推拿的推广者很多,其中不乏90后的身影。朱鼎成常常提醒后辈:当前国家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应该由90后甚至00后去完成的。但是,转化和发展都要有基础,这基础就是不忘初心。一定要明确朱氏一指禅推拿区别于其他疗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将其发展下去。传承与创新,乍看矛盾,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平衡好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
“我认为任何非遗项目都有其内核,也是非遗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保留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才能去进行创新。就我们朱氏推拿而言,一指禅中的‘一指’就是它的内核之一。”
如果说,朱春霆所做的创新性发展是营卫理论,朱鼎成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层面理论。
今天的朱氏一指禅推拿,以《黄帝内经》的营卫气血论和朱氏父子的营卫气血理论、层面理论相结合作为基础,遵循“恒和柔定法则”,功法是易筋经加上朱鼎成的创新功法“时辰导引九层功”,内核是调和营卫、内病外治、以指代针、以柔克刚、力透溪谷。这一切说起来简单,背后是几代人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学习朱氏一指禅推拿有门槛吗?
朱鼎成特别提醒,他对学生有16字的要求:一是家国情怀,要有学出功夫首先是为家人服务、为患者服务、为天下人服务的胸怀;二是工匠精神,特别是专业医者,要融入整个身心,把推拿作为终身的事业;三要尊师重道,尊敬老师,尊重《黄帝内经》这一中医之道;最后是敬畏生命,你面对的是万物之灵,一个小小的过失,对他来说可能是终身的遗憾。
共享为大家
传承有三种途径,传统的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较为多见,现代的传承更多以学校教育为主。
新时代的非遗传承融合了以上几种承模式,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热爱中医的年轻一代,关注并有机会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朱鼎成首创的共享推拿,无疑是最富有时代感的非遗传承方式之一。
“朱氏推拿疗法”在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非遗集市”
朱鼎成说,共享推拿的理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响应了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最重要的是,共享推拿是扎根在中华民族根脉里的孝道与和睦。
“据儒家经典之一汉代《礼记》记载,媳妇到公婆家前,要学一点按摩技术,公公婆婆哪里不舒服就可以为他们按摩,是一项必备的敬老礼仪。‘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我们中华民族尊崇孝道,有孝心的子女学一点简单的推拿手法,练一点简单的健身功法,再掌握一点中医的通史,就可以成为家人的健康保护神。如果自己有点小病小痛,自己也知道怎么解决。”
由此可见,共享推拿其实是将古老的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性地应用于社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保健,无疑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2018年至今,朱鼎成与女儿朱蓝一起致力于共享推拿的推广。
在嘉定区卫健委、安亭镇政府,安亭社区卫生中心的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朱鼎成将嘉定13家社区医院的医生培养成推广员,走进幼儿园,走进敬老院和老年大学,走进企事业单位等,积极推进“非遗在学校”、“非遗在社区”,开设线上线下各类讲座、体验活动近百次,近万个家庭受益其中。
编写普及共享推拿的手册、卷轴,设计各类文创产品。朱鼎成始终相信,中医理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普通人每天都在运用的,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进入AI时代,人的部分工作有可能为机器所取代,减少劳累繁琐的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似乎也常因为忙碌而被挤占,因而显得加倍珍贵。然而人与人间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对亲密关系的提升作用,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为推动朱氏一指禅推拿走进家庭,朱鼎成有针对性地提出“十分舒服”的概念:学了共享推拿,只要10分钟时间,就能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关爱。不仅形式喜闻乐见,而且让大家切实尝到了甜头,因此十分受欢迎。
朱鼎成说,“朱氏一指禅推拿是有爱、有温度、有关怀的,更包含着中华民族长久传承的精神,有孝道、有信仰,更有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核。希望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家庭和睦的良好风气,能通过共享推拿的模式一代一代传下去。
希望热爱生命的人,学会这种以关爱为目的的治疗手段,让共享推拿成为打开家庭健康财富宝库的钥匙,这就是我们朱氏一指禅推拿在新时期发展的方向。”
人物简介:
朱鼎成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医推拿名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推拿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推拿科原主任,“共享推拿”创始人。
文章来源/上海文史馆
图片提供/朱鼎成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