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火,视频内容讲述了一位10岁的小男孩,独自在海上漂流了漫长的一天一夜后,终于被成功救援。
在这段惊心动魄的漂流历程中,男孩不仅面临着脱水、低体温和紫外线灼伤等身体上的痛苦,还要克服茫茫大海带来的方向迷失和黑夜带来的恐惧等环境困境,同时他还面临着物质匮乏、食物不充足带来的饥寒交迫。但在被救援时,他的表现却是淡定从容的。那么,是什么让小男孩一路勇往直前,中途没有心里崩溃,直到被成功救援呢?
(图片来源/即梦AI创作)
心理韧性
在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等,指当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减少或克服不良因素对个体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质。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自信、承诺、挑战和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在个体面对挫折或威胁时心理韧性能起到保护性和促进性的作用。我们不知道小男孩在漂流中经历了什么,但从他在被救援时淡定从容的表现,这恰恰证明了他的心理韧性是较高的。
小男孩在独自漂流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而心理韧性促进他拥有较强的自信并使他更勇于接受挑战,适时调整自我的情绪等状态,使他更灵活的面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不同的困难,不易受到周边环境或压力束缚,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最终有效达成了自救。
韧性干预
那么,你可能会问,如何培养这种令人钦佩的心理韧性呢?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藏着韧性的种子,等待着被发掘和培育。众多研究与实践表明,要提升韧性,关键在于实现个人品质、家庭支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韧性培训中,真正让受训者发生转变的,并非培训内容本身,而是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是那份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还有与他人共享这份力量的宝贵价值。
目前,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中,韧性干预是应用最广泛也最富有成效的,它教会孩子们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和技能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以“六策略训练计划”为例:
1.给学生机会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如让孩子们勇于提问、和孩子们一起定课程表;
2.对学生保持高期望,让他们出色完成作业;
3.创造一个互相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如建立信任,以学生为中心;
4.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如把老师当朋友一样,和同学建立伙伴关系;
5.给学生制定清楚一致的行为规范,让他们理解行为后果,遵守规则;
6.教他们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如怎么沟通、怎么解决问题等。
小男孩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的奇迹,不仅是对生命顽强的颂歌,更是对心理韧性力量的生动诠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时,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就能像那坚韧不拔的竹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而通过韧性干预,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强者,无论风雨如何肆虐,都能保持那份从容与淡定,勇往直前。
本文撰稿/谢曼丽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