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男人怎样喝酒不伤身

2024-04-12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如何减轻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呢?

  或因应酬,或因交情,成年人的社交活动总离不开喝酒二字,尤其是男性,酒后宿醉时有发生。现代医学认为,饮酒大醉,对人体的影响就像是一次急性肝损伤,名医李时珍甚至说过痛饮“伤神耗血”。既然难免“盛情难却”,那么,如何减轻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呢?

  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酒精即乙醇,是公认的人类致癌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死亡25人就有1人与饮酒有关。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约有74万新增癌症病例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饮酒,其中常见的癌症类型包括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口咽癌,且77%为男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指出,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他营养素,其被摄入人体后可快速扩散至胃肠、食管甚至口腔内,然后随血液流动到全身。无节制的饮酒,会导致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除了伤肝,还会伤害大脑、心脏及其他器官,比如大脑、心脏、生殖系统等。

  饮酒对身体的伤害已经毋庸置疑,坊间流传的“大酒伤身,小酌怡情”,适量饮酒会有益健康的说法并无科学根据。据国外学者分析显示,除了适量饮用普通酒可能有利于心血管健康外,即使每天摄入25克的小剂量酒精,也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对于部分厂家宣称的“健康白酒”,也不例外。因此,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不饮酒才是对健康最有益的。

  解酒药不能阻止酒伤身

  酒精进入消化道以后,约10%会在胃被代谢掉,剩余的90%很快进入血液。除少量可以通过尿液、汗液及呼气排出外,剩下的90%以上的酒精需在肝脏中代谢。

  肝脏代谢酒精主要有3个步骤:通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将酒精转化成乙醛;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最后经过三羧酸循环的生化反应,将乙酸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如果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不能将乙醛继续完全转化为乙酸,就会导致乙醛在体内蓄积。众所周知,乙醛是一级致癌物,可以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产生脸红、心悸、恶心等不适。所以,那些“喝酒脸红”的人,并不是酒量大,而是他们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可能相对缺乏,因此,更容易醉酒。

  市面上的“解酒药”多是植物提取物或维生素,或是利尿剂、促醒剂等,虽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代谢酒精,减轻不适症状,使饮酒者变清醒,但无法代替乙醛脱氢酶,加速乙醛的“解毒”过程,也不能减少酒精在体内的浓度,所以起不到真正解酒的作用,乱吃解酒药反而可能增加肝脏负担。

  少喝酒才是防止醉酒的正确打开方式

  根据酒精代谢过程可知,防止醉酒,减轻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只有两个渠道:

  1.减少或延缓酒精在人体的吸收:比如喝酒前适当吃些主食、让酒精在胃里多待一会儿。这也就是为什么常说“垫一垫肚子不容易醉”。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摄入的酒精过高,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乙醛依然会在体内快速堆积。

  2.增加乙醛脱氢酶的量或活性,加快酒精代谢过程。然而,人体里有多少乙醛脱氢酶,只和基因有关。每个人出生后,体内的酶量就已经固定了。所以“酒量”基本是天生的。

  有人觉得经常饮酒,可以让酒量得到部分提高,从而不易酒醉。事实上,乙醛脱氢酶的量并不会因长期饮酒而得到改变。不过,长期饮酒会使肝脏的另外一条“解酒”途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的活性得到增强,在这个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细胞色素P-450(CYP)2E1,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脏药物代谢酶(肝药酶)”,它可以将乙醇代谢为乙醛,类似于前面所说的乙醇脱氢酶。但是,代谢酒精毕竟不是肝药酶的“正职工作”,它只能加快酒精转化为乙醛的过程,却无法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排出体外,久而久之,依然会给肝脏造成严重损伤。所以,长期喝酒能“练”出来的酒量也非常有限,且不可取。防止醉酒的唯一途径,还是少喝或不喝酒。

  喝酒不健康,不如健康喝巧酒

  喝酒难免不伤身,不得不喝时,也一定要掌握一些小窍门,让醉酒来得晚一些,让伤害来得轻一些。

  1.喝酒前:服用护胃药物,如硫糖铝片、铝碳酸镁片,给胃黏膜加一层“保护膜”;或者吃点高碳水、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如米饭、馒头、鸡鸭鱼肉和面包、酸奶,避免空腹饮酒。每周至少保证两天以上不饮酒。

  2.喝酒时:小口慢饮,留出充足的时间给身体代谢酒精;不喝混酒,不同的酒混在一起可能会发生某些反应,加速人体对酒精的吸收;烈酒稀释后再喝;多吃富含蛋白质,或糖醋类的下酒菜,少吃腊肉、香肠、咸鱼等腌制熏腊食物;多喝汤水、白开水或果蔬汁,慎喝浓茶、咖啡和碳酸饮料;不要吸烟,烟与酒碰到一起,危害更大;喝酒不能太晚,最好深夜12点之前结束,以给肝脏足够的时间分解酒精。

  注意,一旦出现了轻度醉酒的情况,如话多易怒、面色潮红或苍白、眼部充血、心率加快、头昏头痛等,需立即停止饮酒。

  本文撰稿/潘敬秀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图片来源/pixabay(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