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上海六院的故事

2024-08-2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文化寻根 发展为民 百世风华 不忘初心——写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建院120周年。

  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600号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创建于1904年,原名“西人隔离医院”,现又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西人隔离医院

  上海六院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造了世界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被誉为“断肢再植的摇篮”,声名鹊起。

  我作为在六院工作了三十年的“六院人”,虽然未参与中国医学史上的那次伟大的创举,但也见证了在不断发展中,六院人在面对医学难题时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精湛技艺,美好记忆中那一个又一个六院故事,就像是在宁静的湖面上轻轻投下的一枚石子,荡起阵阵涟漪。



  小王的故事

  1963年1月2日,上海机床钢模厂的一位名叫王存柏的青年工人,在工作中不慎右手腕关节以上约一寸处被冲床完全切断。

  王存柏被迅速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陈中伟医生立即带领医疗团队包括血管外科医生钱允庆为其进行断手再植手术。

  然而,手术谈何容易?

  由于当时缺乏显微外科设备和无损伤缝针、缝线,断肢再植手术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为了保住患者的手,他们对前臂残端和断手近端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并仔细分离出骨骼、肌腱、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组织,创新性地使用塑料管作为套管进行血管的套接吻合。

  经过连续7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手术。

  王存柏的断手被接上了!

  一波三折。术后第三天,王存柏再植的右手出现严重肿胀,面临成活威胁。经过专家会诊和采取切开减张等措施,成功挽救了再植的右手。

  经过数月的康复锻炼,王存柏的右手逐渐恢复了正常功能,包括写字、拎物、穿针引线甚至打乒乓球等日常活动。

  1964年9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学会大会上,中国首例断肢再植的荣誉得到了国际公认。陈中伟被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这一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显微外科和断肢再植领域取得到了重大突破,为世界医学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断肢再植手术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这一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医学界的地位和声望,也为无数因意外失去肢体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和重生的机会。

  小董的故事

  小董,一位勤劳朴实的青年农民,失去了左手的五个手指!命运似乎给他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他选择了非凡的勇气与坚韧,成为了“再造手”的奇迹受益者。

  1978年10月,世界上第一只再造手,在六院骨科于仲嘉医生的精心设计下诞生——

  从患者的两脚上分别截取一个二趾,以构造一个两只手指的手;再做一个“丫”型金属支架,代替掌骨;将患者前臂上的骨头截掉一截,把皮肤、肌肉、血管全部留下来,盖在金属架上连接两趾。

  手术在持续12个小时后获得成功。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后,再造手有了勾、抓的能力,半年后就能用新手握杯子、吃饭、下棋和写信了。

  通过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生们的精湛技艺,小董不仅重新获得了手的功能,更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他用这双新手,驾驶着拖拉机,继续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于仲嘉教授的“再造手”又一次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中国手”。1985年,于仲嘉发明的“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医疗领域唯一的一等奖。这一技术为手或全手指缺失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能够重新获得手部功能。


  她,以及良良的故事

  尽管她已怀甲六月,但她还是想早点当上工人。她提前两天去了那向往已久的轧钢厂。她好心地想用棉纱把机器擦擦干净,没想到连手套带右手一起卷进了机器!

  待师傅听到惨叫拉断电闸拆掉机器,把她的手拿出来时,她才感到钻心地疼。

  她不敢看:从右肘部以下皮肤肌肉全部撕脱,就像把袖套脱下来那样垂挂着,折断的骨头都露了出来……

  她是不幸的幸运者。她遇到了上海六院的好医生、好护士,七八个大夫花了17个钟头,从她的背上取下两块背阔肌皮瓣,一块覆盖在右手掌侧,一块覆盖于右手手背及背侧。为她主刀的是曾炳芳教授。

  她只知道自己的右手保住了,可她并不知道这种急诊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在当时创伤外科学上是道难题。

  照惯例,当软组织大面积损伤后,肌腱、骨头暴露在外,要在上面植皮是不能成活的。患肢往往难逃感染坏死截肢的厄运。

  那天17个小时手术下来,到家已是下午2点多,吃了几口饭曾教授倒头就睡。没等缓过劲,医院又来电话,说病人出现血管危象:血管痉挛、血运障碍。

  他一跃而起。又走上了手术台,血管探查,把塞住的血管冲洗干净,重新缝合上去,从8点多一直干到深夜12点。

  6岁的良良两年前坐在爸爸的自行车架上,吵着要吃冰棍。当爸爸带着他横穿马路去冷饮店时,被身后驶来的二吨大卡车撞到,卡车从良良的左小腿上碾过去:

  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左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两年后,良良成了瘸子,大片疤痕组织阻碍着他的成长,他的左腿畸形了。良良妈急疯了,她不能失去儿子,也不能眼瞅着聪明可爱的良良成个残废人。

  她带着儿子慕名来到了六院。她看着儿子从早上8点多钟被平车送进手术室,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9点,11点……直到晚上11点。

  14个钟头!她祈祷着这14个钟头能还给儿子一条健全的小腿!

  她哪里知道,为良良做手术的曾炳芳大夫那12岁的女儿又得自己煎荷包蛋吃泡饭了。

  她也无法看到,曾炳芳正在运用从老主任于仲嘉那里学来的桥式交叉吻合新技术,在显微镜下比绣花女还要细心地精心修整着良良的腿:

  大疤痕切掉了,骨畸形矫正了,坏腿联着好腿,健侧的动静脉为患侧腿的恢复提供着血液营养,待腿伤长好了,再把两条腿分开。

  良良妈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600号六院病房南大楼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400号六院病房大楼

  精彩的故事还在继续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一代又一代“六院人”书写着六院的辉煌。

  1991年5月,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六院整体从上海市静安区搬迁到徐汇区。

  百年六院,历经沧桑。迁址后医院建筑面积达89708平方米、拥有23个单体,病床位增至1000张,当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诊。

  那年,我参与了六院的迁址工作。

  作为上海市十一五重大工程项目,国家投资5.3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的六院新门诊大楼于2010年12月6日正式投入使用。

  2023年2月26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正式启动,骨科新大楼屹立在原先的食堂、大礼堂旧址上,正朝着“中国中心,世界标准”的目标继续奋斗!

  如今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一百多年前的西人隔离医院已经不能同日而语。

  我想,有理由坚信:六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六院的故事一定会更精彩。

  一定!

六院病房南大楼(左),门诊新大楼(右)

  本文作者/顾海鹰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