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传染病专家缪晓辉教授:新冠防控新形势下的3点思考

2022-04-0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关于新冠疫苗、抗原检测、防疫策略等

  2022年3月29日,药咖荟邀请缪晓辉教授做客《药咖分享会》,并谈谈“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中国医药界的责任与担当”。缪教授是传染病方面的专家,在2003年带领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赴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SARS。此后在H5N3禽流感、新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感染和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中参与了决策。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一直在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疫情研判和大众科普等活动。


 内容来源:3月29日“药咖分享会”线上直播《新冠防控新形势下中国医药界的责任与担当》

  会议记录:朱砚冰

  议题一:国内新冠疫苗(mRNA、多价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的最新研发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缪晓辉教授:业界一致认为,任何一种疫苗都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保护率。现有的新冠疫苗更倾向于减轻重症并减少死亡率。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认为,现研发的疫苗即使无法达到较高的保护作用(如乙肝疫苗),也应该广泛投入使用。由于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迅速,我们在一年之内就紧急研发了大量疫苗,追求速度的同时就很可能不能保证质量,质量不符合预期,中和抗体水平不高,保护作用就不高。现在对各类疫苗评价采取观察的态度,疫苗是否真正起作用还有待数据验证。比如我国的灭活疫苗的病毒株、使用的佐剂、制备工艺等,是否有必要再改进。民众是否愿意接种疫苗,接种几次疫苗,接种加强针后的比较类数据等,都有待验证和统计。

  古老的可能是最好的。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无法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快速成功研发,基础实验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mRNA疫苗在抗肿瘤和抗病原体方面长期以来都没有突破,就在新冠病毒全球爆发之后,它就突然成为全球第一款mRNA疫苗,虽然数据很好看,但欧美人接种后新冠感染状况,无法与该款疫苗的三期临床数据吻合,不建议过于拔高。相比较而言,灭活疫苗是一条捷径,安全性高。起初我们推测,疫苗接种六个月后综合抗体明显下降,需要注射加强针。同时张文宏团队展开了数据调查,招募志愿者做中和抗体检测,发现第三针接种后,中和抗体显著增效,结果现未发表,但已经提示了加强针是必要的。

  缪晓辉教授出席药咖荟往期活动

  议题二: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抗原检测的市场前景如何,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缪晓辉教授:我是一名亲身使用者,同时也曾从事酶联免疫测定技术研究多年。我认为应该把它定位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在大范围感染爆发的时候,初步筛查阳性病例,尤其是可以居家自测,这是很好的手段,但一定需要用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核酸检测来确认其结果。

  在其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筛查出阳性病例后,居民不清楚如何处理阳性病例,需要加强这方面教育科普;第二,抗原检测缺少公众宣传。企业、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都应该开始重视和主动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范围大,感染人数多,传染性强。抗原检测的生产工艺精妙,检测速度快,精确度好,居家检测能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希望相关企业能加大抗原检测开发力度,尝试采用针对新冠病毒多个位点的试剂盒,可望提高抗原检测的精准度和灵敏度。

  缪晓辉教授出席药咖荟往期活动

  议题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现有的抗疫策略与思路需要作出哪些调整?

  缪晓辉教授:上海疫情严重,民众从起初恐惧焦虑的态度逐渐转变为淡定,甚至戏谑,中国的“动态清零”和欧美的“完全放开”的防范策略都应该加以调整。但是“人家”的事情我们管不了,我们要管好自己。希望最高决策层能集中起来讨论总结过去的经验,包括欧美,非洲,香港,深圳等各地的经验,并运用于上海疫情的实践中,或者把本次上海疫情狙击战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

  现在我个人比较赞同要尝试采取中庸之道的理念,希望走“躺平和清零”之间的“中间”路线。就像在3月29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对抗疫情要强调“有限地放开”。包括的内容有:室外不需要戴口罩、不需要每个人做核酸、无症状或无基础病的轻症状阳性病例居家隔离,不要过度挤兑医疗资源、人员不聚集、保持接触距离、不要搞超大型的会议。防控工作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有效性,我们要依据科学,依考实践得来的经验和大数据的支持,争取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控道路。

  现在抗疫策略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医疗挤兑现象严重,医院门诊量锐减,封闭时间长;老百姓不敢看病,看不上病。究其原因,医疗挤兑不是因为新冠阳性者的数量增长,而是更多的医疗力量被挪用到了防控一线,以及大型医院反复多次全部停诊,长此以往会使得急慢性病和危重病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治,后果很糟糕,也会激起民愤。第二,有些高GDP贡献率的小企业缺少谋生手段,我们要尽快摸索道路,选择一条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的道路。第三,底层老百姓,尤其是在大城市务工的人员,不仅失去了收入来源,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达不到,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缪晓辉教授出席药咖荟往期活动

  总结

  缪晓辉教授:第一,现在要准备好打持久战的决心和耐心,防控工作需要时间。第二,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手段,和核酸检测并存是可行的。第三,疫苗研发工作要细化,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和研发数据支撑,研制出高保护率的疫苗可以终结疫情,值得我们期待。

  需要补充的是,病毒本可以消失的。病毒变异之前,中国的实践证明了这个观点,中国曾经清零过,因为这个病毒迄今“不符合”的基本规律,病毒没有存储宿主、没有中间宿主,而人是唯一的终宿主,也是唯一传染源,它就如同当年的SARS,是可以真正清零的。但遗憾的是,这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而其他国家放任了,使得清零成为不可能。

  专家简介

  缪晓辉

  圆和医疗首席医疗官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理事

  抗感染药工委会主委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传染病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内科杂志》、《药学进展》编委。从事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 40 年。专业为感染病和肝病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病病原学诊断。担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咨询专家17年。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主编专著 2 部,参编专著 20 余部;4 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 次获得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研究专项课题;3次获得上海市科委和卫计委资助课题;1 次获得军队“十五”面上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军队医疗成果奖 1 项;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1 次。2003年带领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赴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SARS。此后在H5N3禽流感、新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感染和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中参与了决策。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一直在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疫情研判和大众科普等活动。

  本文来源/药小咖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