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继续联手慕思集团推出《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本次调查报告主要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原始数据,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人民网科普通过微信推送,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院数据分析团队进行田野调查与数据分析。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回收问卷1.1万余份,最终确定9082个有效样本。调查对象包括:未成年(中小学生)、企业白领、大学生、机关事业单位、专业人士、自由职业和个体经营者、农业和工业生产者、家庭主妇、服务人员、离退休人员及其他。
白皮书从不同角度呈现国人睡眠现状、睡眠认知、睡眠需求,以及不同地域、年龄、性别、收入和职业人群的睡眠情况,为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入睡困难成为头号问题
从国民现状看,调查显示,近3/4的人曾有睡眠困扰,入睡困难成为头号问题;手机成为睡眠杀手,近七成晚睡与之相关;近一半人有午休习惯;床和桌子是午休最火选择,沙发成为第三选;客厅成为“第二卧室”。一线城市的人入睡时间最晚,二线以下城市睡得最早,平均睡眠时长超7.1小时。
69%的医生早上七点前起床
从工作与睡眠看:人民警察睡得最不充足,睡不好的高达58%;企业家、创业者、个体经营者睡得最多最香,达到57%,但是作息不规律的占比达到52%。56%的司机在睡不好时会白天没精神、注意力难集中。39%的企事业单位从业人群表示睡不好时工作效率低。57%的教师会在睡前花一小时以上的时间用于教务教学工作。69%的医生早上七点前起床,其中睡眠不足6小时占49%。
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群比例增加1/4
从睡眠趋势看: 中国人的起居生活已基本回归正常。生活恢复忙碌,“夜猫子”比例锐减,相比宅家期间,凌晨入睡的人减少超20%,告别赖床,起床时间提前1小时,近30%的人宅家期间会睡到9点后,而现在这一比例减少至16.6%,睡眠不足7小时的人群比例增加1/4,入睡时长普遍延长,睡眠较好人群减半。
不良睡眠有害健康
从睡眠认知看:工作压力是影响睡眠的最重要因素。身体健康问题对优质睡眠的破坏力同样不容小觑。70.6%的调研对象认为“良好的睡眠”有益健康,“不良睡眠有害健康”的观念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白骨精”盼移动睡眠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让城市越变越大,越来越多人也离开了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不得已到郊区安家,每天花上1个多小时往返市郊的人正越来越多。一星期里,这些“城市候鸟”总难免遇上几次午后犯困,或下班后仍需社交而不能回家休息的困扰。我这个“内急”问题居然引来了众多朋友的共鸣。有朋友觉得,移动睡眠室可以彻底解决城市房价和交通堵塞的问题,大家可以在乡村买房、周末回家,平时在城里工作、社交,在移动睡眠室解决睡眠问题。有朋友调侃,大公司就该多买几个睡眠室,放在富丽堂皇却空旷的大堂里,既是员工福利又提高效率,无形中还能增加工作时间。甚至有“忧国忧民”的朋友说,解决了小憩的问题,人们也就不急着赶回家了,让城里夜夜笙歌,还拉动了消费,刺激经济发展。
其实,移动睡眠室也不是奇思妙想。邻国早就有了蜂巢似的胶囊旅店,即使在我国也有解决此“内急”的方法——钟点房。但是,胶囊旅店自几年前悄悄进入国内后,始终都在水土不服中,材料、尺寸、设施、服务和防火防盗等环节总是差口气,而廉价的钟点房更是“臭名昭著”,不仅卫生状况堪忧,与“偷情”扯上关系,更是让人避而远之。如果,这些问题能一一解决,那么,睡眠这个“内急”也就有了好的化解办法。
人人都要学会睡个好觉
上海市中医医院神志病科许良主任医师指出,几百年前,先人就预言:“养生无他,眠食二要。”提示了眠食养生的重要性。而当今失眠症发病率高的根本原因即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多方面违反了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打乱了人体睡眠与醒寤的正常生理功能,临床上常表现为入夜难眠,或间断多梦、多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甚则通宵难眠。白天头晕头胀、或头痛,精神疲乏,心慌心烦,急躁不安等症状,天长日久,就会引起许多相关疾病发生,直到病情加重再去就医。
可见,生活规律非常重要。我们结合睡眠脑电波临床研究发现,正常睡眠时间以晚上9-10点至早上5-6点为准,一夜睡7-8小时,不得少于6小时。尽可能提早到晚上12点钟,最好是晚上10点钟以前睡觉,早上6点起床。这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睡眠时间,中午有可能再睡一刻钟到半小时午觉,可补充夜睡之不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只有尊重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所谓常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符合人类的生理规律,人们才能身体健康。
本文作者/晓 章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有任何意见、建议、投稿,欢迎 发送到邮件sjyl19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