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间难逢百岁人

2021-12-11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间难逢百岁人。对于一个科室来说,百岁教授是无价之宝;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百岁教授是一部见证了科室变迁和麻醉发展的活历史。

  在中国麻醉界,有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成长在炮火连天的动荡年代,历经劫难最终走上从医之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他和他的同事们不畏艰难,辛勤耕耘,为新中国麻醉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已是儿孙满堂本应颐养天年的他却依然笔耕不辍,为钟爱的麻醉事业奉献着光和热。他就是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科顾问、今年100岁高龄的王景阳教授。

  2021年5月23日下午,笔者有幸走进王景阳教授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家中采访,听长海医院麻醉科创始人为我们讲述有关麻醉医师的点点滴滴。

  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一台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对医生说的最多的感谢话往往是:“手术做的真好,没觉出痛”、“您医术真高,一点感觉没有手术就结束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谢语,表达着对医生职业水准的高度认可。

  其实,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其中也离不开麻醉医师默默无闻的付出。

  麻醉医师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很陌生的群体,这并不奇怪,不仅在患者中,即使在很多医生看来,麻醉医师的职责往往也就是“打麻药”。

  但麻醉医师的实际工作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的职责在于保证患者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手术,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在手术过程中平稳,并且在该苏醒的时候能够安全醒过来,恢复意识。对此,王景阳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总结: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

  因此,当一台手术圆满结束,患者恢复意识后,他可能不知道,正是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扮演了“生命保护神”的角色。

  据王景阳教授介绍,麻醉医师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从术前到术后的整个围手术期。

  1.术前。手术前麻醉医师需要全面了解患者情况,打消患者顾虑,并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作出相应诊断,评估以及处理,必要时还需要给患者应用一些术前用药,如安定药等等。

  2.术中。患者安全、止痛似是对麻醉医师的基本要求,其实,麻醉医师不仅需要保证术中患者无痛、肌松,无记忆,保持适当的应激反应,还要主动维护和控制病人的生理功能,并且在麻醉过程中保证不出危险,尤其对那些重大手术和老年、疑难危重症患者手术尤应小心从事,故有“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师保命”之说。

  3.麻醉不仅只是术中管理,也包括术后的相关支持,麻醉医师在术后需要确保患者能够安全醒过来,不出现任何意外,平稳、舒适度过围手术期。

  “过去,人们对麻醉医师认识不够,为此我还曾专门写过文章,提高人们对麻醉医师的认识。”王景阳教授补充说,“麻醉医师不仅要保证手术当中不出问题,还要保证患者恢复得很好,手术后也不出问题。”“故有一种提议要把麻醉科改为围术期处理科。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王景阳教授于上世纪20年代出生于浙江丽水,成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为能在兵荒马乱的社会上立足,他最终选择了从医这条路。进入新社会,受党的影响和教育,当初“学医立足“的初衷也逐步升华为“服务患者,造福患者”的信念。

  为了给外科、口腔科、胸心科、烧伤科等发展提供医疗服务,王景阳教授奉命在长海医院成立了麻醉组,这就改变了过去由外科医师轮流实施麻醉而无人负责的局面。

  据王景阳教授讲,麻醉小组刚成立时只有三个人,麻醉机等设备严重缺乏。即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还是非常艰苦,可以说是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中国麻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研究应用动脉输血,成功救治3例严重感染性休克病人,使其转危为安,荣立二等功。

  1957年,在资源极度稀缺的条件下,王景阳教授绞尽脑汁,创造性利用粗针头改制成硬膜外穿刺针,用姑娘扎辫子的空心塑料细管制成硬膜外导管,再用龙胆紫颜料做标记物。终于凭着这种“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和作法,让长海医院较早成功开展了当时国内较早的持续硬膜外麻醉。

  1961年,为了当时台海形势需要,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空气麻醉机,经工厂投产定名为106型空气麻醉机,后被采纳为部队医疗卫生装备之一,再次荣立二等功。

  1965年,又以深低温(15摄氏度)麻醉,成功配合胸心外科完成我国第一例球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1970年,较早开展了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研制了“简易自体血回输器”。

  上世纪80年代,王景阳教授开始研究高频通气新技术,通过临床应用1084例的总结,终于明确了其适应症与禁忌症。同年又研制成功高频通气喉镜,安全气管插管时间可由2分钟延长至6分钟,有助于成功插管和带教。同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缓和,又在空气麻醉机基础上,研制出DNM多功能麻醉机,满足我全国各医疗单位的需要,获国家专利。

  90年代,设计了新型的麻醉呼吸机,获国家专利。

  进入新世纪,在麻醉技术日新月异的国际大环境下,年届90高龄的王景阳教授依然奋战在麻醉学前沿,致力于小流量密闭麻醉装置的研究,在使其成为半自动新麻醉机。

  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上世纪到新世纪,历经坎坷的王景阳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忘我奉献,为中国麻醉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光和热。

  优秀的麻醉医师首先应该是全科医生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科医生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在王景阳教授看来,优秀的麻醉医师首先就应该是全科医生。这是因为,首先麻醉医师得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其前提就需要麻醉医师熟知常见疾病,不仅了解外科,也要掌握内科、妇科、耳鼻喉科等多个学科知识。

  其次,麻醉医师还得熟知手术中的每一个步骤,并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判术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做好准备,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当患者处于麻醉尤其是全麻状态时,意识完全丧失,生命体征仅仅表现为监护仪上的心电图、血压、血氧等等一连串冷冰冰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手术难免会导致这些数据出现相应变化,如果有哪个指标偏离了正常范围,也就意味着患者生命出现了危机。

  因此,麻醉医生更大的职责,就是时刻关注关系患者性命安危的数据,负责患者手术期间的生命维持。一旦发现异常,麻醉医师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和应用药物,将这些数据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保证手术的继续进行和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即便手术结束,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同样也是个充满风险的过程。麻醉医师需要调整好关乎患者生命的一个个数据,正确启动生命的开关,确保患者适时从昏迷中醒来,重新恢复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的进步,就医比以往更加舒适和人性化,即使是“刀光剪影”的手术也不再令人恐惧。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而言,无论病情多么严重,往往只要在麻醉状态下昏睡一段时间,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手术。而这也正是全麻日趋成为主流的原因。

  但王景阳教授本人还是极力主张手术中能够用局麻还是尽量采用局麻。他说:“现在手术多以全麻为主,虽然更方便医生做手术,但在全麻状态下,患者没有知觉,完全只能凭医生的感觉和仪器指示进行操作。而采用局麻,病人还有知觉,有什么情况都能够及时和医生沟通,更有利于手术进行。这正如国外同行所说的‘know yourself',也就是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情况。”

   承担为患者解除疼痛的重任

  疼痛是一种人们体验非常普遍的主观不愉快感受,也是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最常见因素之一,因此疼痛受人憎恶也就不奇怪了。但王景阳教授同时也提到:“疼痛并不是坏事,而是人体一种保护性机制,正因为有了疼痛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避免更大的伤害。当然病理性疼痛另当别论,这也是医学工作者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据王景阳教授讲,长海医院从最早三个人的麻醉小组,发展到现在的麻醉学部,不仅人员规模得到发展壮大,还细分出了疼痛科和ICU(重症监护病房),麻醉学早已不再局限于手术室内,而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这也让饱受疼痛困扰的患者有了更多选择。

  对很多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以往每逢身体出现疼痛,患者到医院通常会选择与疼痛部位相关的科室就诊。随着受疼痛困扰的人越来越多和“疼痛”逐渐受到医学界重视,很多医院都单独成立了疼痛科,长海医院成立了疼痛中心,专门“对付”各种疼痛。疼痛科与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等相关科室相互协作,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凡是出现慢性、长期、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疼痛的患者,都可到疼痛科接受诊治,如三叉神经痛、头痛、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老年性骨关节病、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疼痛、癌痛等等。

  在所有疼痛中,癌痛是一个很沉重的难题。据统计,8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会伴随有疼痛的症状。

  减轻患者癌痛也是麻醉医生的工作职责之一。现在患者对癌痛止痛普遍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患者担心吃镇痛药会成瘾,即使痛得再厉害也强忍着;另一种则是患者和家属急于见效,疼痛稍难忍受就要求注射杜冷丁或者吗啡镇痛。

  针对以上两种做法,王景阳教授的观点是:癌症早期还是应当尽量避免镇痛药,然后视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应用镇痛药物。

  采访快结束时,应笔者要求,王景阳教授还谈到了他对麻醉事业将来发展的看法,他说,“现在分工越来越细,麻醉自动化也已成为趋势,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未来需要年轻人做更多的研究,学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中国的麻醉事业,王景阳教授付出了毕生心血,也收获了很多,先后主编出版业务书籍20余册,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荣获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多项,他本人还被吸收为世界麻醉学会联合会会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笔者对王景阳教授的采访,对我而言就如同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课。在老人的讲述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战斗岁月,重温那段动荡年代发生的故事,看老一辈麻醉工作者不畏艰苦,忘我工作,为新中国麻醉事业的发展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采访过程中,老人话语温和,神态安详,恰如一株虬劲的百年梅树,虽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依旧在寒风中绽芳吐蕊。“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应该就是对王景阳教授最真实的写照吧。

  特约撰稿/晓    庄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    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