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淋巴瘤:肿瘤界的“伪装者”,为何早期发现难?

2021-12-0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淋巴瘤往往善于“伪装”,确诊困难,让很多患者面临着巨大风险。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你了解淋巴瘤吗?本期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主任郝思国,带大家揭秘肿瘤界的“伪装者”。
       近年来,年轻演员李钰、演员李政春、歌手阿桑、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先后因患淋巴瘤而离开了我们。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7.5%,成为近10年来增速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我国淋巴瘤的新发患者以每年6-8万人的数量递增,并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
  但这种疾病往往善于“伪装”,确诊困难,让很多患者面临着巨大风险。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你了解淋巴瘤吗?本期专访有着多年淋巴瘤诊治经验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主任郝思国,带大家揭秘肿瘤界的“伪装者”。
  淋巴瘤可发生在全身很多部位
  我们平时所说的淋巴是一个系统,而非单独的器官。淋巴系统具体包括淋巴管、淋巴液、淋巴结和淋巴细胞。据郝主任介绍,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淋巴结及淋巴组织中,若淋巴细胞发生恶性病变,不受控制生长就会形成淋巴瘤。作为一种起源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它并非单一疾病。除了毛发、指甲、牙齿这些没有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地方,淋巴瘤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的各个部位。
  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目前已知的淋巴瘤有超过100种病理类型。临床上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4.7%,治愈率非常高,约有80%的患者可通过化疗达到治愈。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非常多,达近百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轻的患者,其治愈率在40%左右。
  淋巴瘤善“伪装”,早期发现难
  据报载,有的人很年轻,突发高烧,原以为是小感冒,可吃了退烧药却不见好,这时才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竟查出淋巴瘤。那它为何如此会“伪装”呢?郝主任解释,淋巴瘤又被称为会“跑”的肿瘤,因为它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相比其他肿瘤,淋巴瘤的临床表现非常多,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确诊困难或误诊。另一方面,淋巴系统遍布全身,部分淋巴瘤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最多只是感到疲惫或乏力,这无疑也加大了淋巴瘤早期发现的难度。
 
  
(郝思国主任专访视频)
       淋巴瘤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感染、免疫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淋巴瘤呢?郝主任表示,目前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感染
  有关研究证实,20%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血清和淋巴结中发现了EB病毒的抗体和病毒颗粒,这表明部分淋巴瘤的发病可能与EB病毒有关。另外与之相关的还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1),这两种病毒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也有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和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和某些种类的淋巴瘤的发病相关。
  免疫状态
  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是该病的病因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易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恶性肿瘤者,其中1/3为淋巴瘤。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淋巴瘤的发病率比一般人高。
  遗传倾向
  研究已经证实,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具有家族聚集性,淋巴瘤患者的亲属患同种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淋巴瘤的发病还跟环境、电离辐射、性别和年龄等诱发因素有关。
  淋巴瘤有两个发病高峰,这些症状需警惕
  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新发患者以每年6-8万人的数量递增,并且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郝主任表示,淋巴瘤有两个发病高峰需要我们重视,它好发于15~30岁和>50岁的人群,尤其是霍奇金淋巴瘤,男女比例接近,男性略高。
  尽管淋巴瘤善于“伪装”,表现多种多样,不易被诊断,但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以下信号时就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1.淋巴结肿大
  临床上,超过2/3淋巴瘤患者就诊时有外周淋巴结肿大,通常没有压痛,其中60%左右为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也有一些患者的首发表现是深部的淋巴结肿大,如淋巴结肿大位于腹膜后,会出现腰背部酸痛;如果位于纵隔,可能会出现胸闷。
  2.发热、瘙痒
  有些患者发病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其中,盗汗是指发生在夜间的大量出汗;体重减轻指6个月内体重不明原因地下降10%或更多;瘙痒是指慢性顽固性瘙痒、找不到原发皮肤病,且止痒药没什么效果。有数据显示,16%~30%的淋巴瘤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症状。
  3.出血倾向
  淋巴瘤容易侵犯到骨髓,造成血细胞减少。如果血小板减少,会有出血症状,如牙龈出血、流鼻血、皮肤紫癜等。
  这些异常并非所有淋巴瘤患者都会出现,同样,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就是淋巴瘤。淋巴瘤的最终确诊,要依靠淋巴结或其他部位病灶的活检组织学诊断。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属于淋巴瘤高危人群:
  1.患有遗传型免疫疾病的人;
  2.患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艾滋病等;
  3.病菌感染,如EB病毒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
  4.服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及器官移植后等。
  淋巴瘤治愈希望大,尽早检查是关键
  研究资料显示,霍奇金淋巴瘤治愈率可达到80%,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缓解率约为70%,彻底治愈率在40%左右。而且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新的化疗、靶向药物的出现,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因此,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成为淋巴瘤诊治中的关键。
  郝主任强调,大家应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处于两个高发年龄阶段的人,更要保持至少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淋巴瘤相关的检查一般有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
  体格检查主要用于检查患者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免疫学疾病的筛查。
  CT是恶性淋巴瘤进行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腹腔和盆腔淋巴结检查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难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组织活检是确诊它的唯一方法。
  淋巴瘤的治疗,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手段(如化疗、靶向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等)、放疗等,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临床治愈或长期无进展生存,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医30余年,在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DS、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以及自体和异基因(包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的经验,善于处理血液科各种疑难杂症。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科研课题。工作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杂志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及 Immunology 等发表SC1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著专业著作5部,承担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曾获省级科技奖一项。担任实用医学杂志等多家国内杂志及 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ceuticals 等国外杂志的编委及特邀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任中华医学会上海血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上海血液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脐带血应用委员会全国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华造血干细胞库以及上海市脐带血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
  特需门诊:周一下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