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30日,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出炉。在全国52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64家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中,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七院”)排名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五,总体评级A等。其中,较之上一年度,医院在医疗质量维度、运营指标维度、持续发展维度等方面得分均有提高,医疗质量与持续发展维度考核结果均远高于全国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
这一成果的取得,基于九十周年老院新老员工的砥砺和积淀,得缘于近年间的政策助推,更在于当下医院全员变革创新的勇气和实践。
“发展是硬道理。”在七院院长王杰宁看来,多年砥砺创新,尤其是自2012年起至今近十年间,医院秉持“做浓中医 做好西医 做实做特中西医结合”这一主旨,致力于区域医疗福祉,正步入发展快车道,正在建成“患者信赖 员工幸福 社会责任”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当下,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下,医院将以“大健康 大康复 大智慧”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改革先锋 攻坚担当
八年前,王杰宁曾在中国宝岛台湾,见到过一种名为“桧木”的树:这是一种有着极强“上进心”的树,为了和周边的大树竞争,争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它努力生长,暗自积蓄力量。
“医院发展亦如此,要树立远大目标,意志超凡,积极争取周边资源,潜力内挖,小树苗也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王杰宁看来,2012年的七院,正像那棵小树苗。
1931年,长江流域的水灾导致霍乱横行,蔓延至上海市后,为控制疫情,在商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上海高桥镇小浜路上,现七院的前身,“时疫医院”应时而生。此后数十年间,历经战火洗礼,以及建国后的“平稳”发展,时至本世纪初,医院已成长为浦东新区一家二级综合医院。
2009年,国家中医药改革试验区落地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七院作为改革试点医院,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一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经评审后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在上海,甚至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当时,全国尚未有一家综合性医院短期内转型升级成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先例。
刚接任七院院长的王杰宁,面对这一艰巨任务,开启了带队将医院从“绿皮火车”升级为“高铁”的新征程。“老的车厢、轨道都已无法沿用,必须重新铺路、设站、换车,脱胎换骨的改造、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
1986年至1996年十年间,王杰宁曾分别在北京309医院普外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医教部从事临床和医疗业务管理,其间曾担任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之后十年间,在第二军医大学临床管理处从事对附属医院管理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处长;自2005年至2010年,他还先后在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卫生处、新区卫生局医政处,以及浦东新区卫生局等处任职。多年间,积累了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拥有了自上而下的管理视角。
王杰宁表示,空降七院,这是组织对其过往履历的信任;而成为七院的“掌门人”,对其个人来讲,是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也是个人价值实现之所在。
借势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环境,加之国家中医药发展新政策支持,彼时七院的转型,占据了“天时”和“地利”;“树根立基”,七院的颠覆性发展,只欠“人和”。
锐意转型 砥砺弥强
“改革大潮中,每个人都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继而成为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2012年4月,正式以院长身份展开工作的王杰宁,要解决的第一项艰巨任务就是让七院的每一个员工都从改革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他回忆,当时,几乎所有管理者都认为“变身”和“创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医院上下,弥漫着一股消极情绪。为统一共识,尽快凝心聚力,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王杰宁与医院中高层管理者经过无数次会议共同商议,讨论对策。
数月过后,历经多轮人才调整、学科带头人再定位等举措的推进,医院人心渐稳。
“要敢于做梦,也要认清现实。”为更快凝结团队共识,命运转型之初,七院邀请专业团队为医院做了战略规划分析:优势,是立足三级甲等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可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联体内拥有广大服务人群;劣势,是医院医疗技术特色不明显,缺少名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内涵不足;机遇,则为面临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急救创伤诊疗需求不断上升,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健康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面临的威胁,则与诸多友院类似,公立医院改革新要求之下,医保控费收紧,药耗零加成,医院运营压力加大,以及医务人员服务和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当时,医院转型成功的最大瓶颈,是纯中医医生和中西医结合医生比例的转化。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于中西医医院的考核标准,即纯中医医生要占全部医生的30%,中西医结合医生要占60%。但接下转型任务之时,七院只有1个纯中医科,纯中医医生的占比不到10%。为实现这一大逆转,七院上下苦练内功,外引内培。
为增强中医实力,同年,七院开设了“西学中”培训班,全部医生分三批先后参与培训。为将“中”字引入医院每处细节,医院组建了中医临床专家指导小组,每名中医师都对应相关科室,定期参与科室的中医查房,以此带动多个科室中医技术水平的提升。
为补充新鲜血液,借力上海中医药大学允许职工“双聘”政策,七院下大力气聘请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交叉科学研究院和药学院的教师前来医院坐诊和带教;同时,留意考察前来医院规培的研究生,发现优秀学生和学科苗子便千方百计留下来。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品牌效应,七院定期聘请上海市多家知名医院卓有建树的名中医前来医院坐诊,以此不断拉近与上海其它实力雄厚的老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学科差距。
2013年12月,七院成功获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做浓中医 做好西医 做实做特中西医结合”,成为医院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医打造特色,要像茶一样浓;西医致力于急危重症诊疗,实力要强大;中西医结合,是为了优势互补,更好满足患者需求。”
历经三年基础锻造,2015年8月,七院挂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强化技术、服务和管理,使“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成为新一轮发展目标。
人才筑基 进化为王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之时,七院先后派出三批,54名医疗队员驰援武汉;自去年年初至今,七院常态化派出人员进驻包括浦东机场等地在内的多个医学观察点;近期,又不断派出医务人员助力新冠疫苗接种,共筑免疫长城。
“践行这些公益,是责任担当,也证明了七院近年的学科建设成果和团队力量。”王杰宁介绍,当下,医院近四百余位医生中,“纯中医”达百余,另外二百余位均已完成“西学中”的转变:在外科微创化、内科介入化学科战略下,中、西医和康复医师参与查房等已成为常态。
当下,七院共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肾病科)、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叶景华工作室),6个上海市重点专科(传统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骨伤康复科、烧伤科,儿科、内分泌科),拥有浦东新区高峰高原和特色学科7个,拥有浦东新区级学科群、学科、专科建设项目31个,建设有5个海派中医流派浦东分基地。
医院近两年间,还着力打造了“五大中心五大部”:急救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康复医学中心;胃肠疾病诊疗部、泌尿与生殖医学部、健康管理部、皮肤美容与烧伤医学部、急诊与感控部,以此进一步整合学科集群。
“人有专长,团队高效”是七院近年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搭建的重要战略,强化后备顶尖人才培养也是王杰宁的重要人才管理理念之一。医院启动“七院三星”工程,将医院后备人才分为“北斗星”、“启明星”和“新星”,并为之创建了完善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宽松、自由的发展平台。
“每个年轻人都像一棵小树苗,也像一粒种子,要为其提供充分的土壤。有时种子并不优秀,但在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也能长成大树。”王杰宁介绍,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亦为现代医院人才管理的定律之一。自2012年至今,医院年均培养三十至四十位“三星”人才,现在已累计三百余位,其中多数人,已成为医院多个学科和行政部门的中坚力量,得以持续历练。
“我们选择了一些优秀的三星人才,纳入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把他们称做‘小鸭子’。”何以叫做小鸭子?缘于多年前王杰宁看过的三则视频:视频一中呈现的,是大鸭子带领一群小鸭子沿着一级级台阶努力攀登;视频二和视频三中,分别是大鸭子带领小鸭子们入水和从山头向下跳。
“敢于向下跳的,都完成了个人的蜕变,即使过程中有伤痛和各种艰辛。”在王杰宁看来,新时期医院多项战略的落地,需要包括学科精英在内,各类服务人才培养和冲锋在前。“当下正在防疫一线奔忙,做最苦最累工作的,正是这群‘小鸭子’。”
医康融合 志在远方
今年6月份,医院获批设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所。”
“这是行业对我院近年来医康融合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医院践行‘大健康 大康复 大智慧’工程的直接体现。”迈过转型初期的砥砺困顿,走过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做强和团队锻造阶段,迎来十四五,七院希望不仅在上海,也在全国,走出一条特色化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精进之路。
另辟蹊径,差异化发展,将管理和服务做到极致,这是王杰宁期望中,七院立于不败之地的发展路径;而“大健康 大康复 大智慧”,则为医院面向未来的核心发展理念。
大健康,意在通过七院的互联网医院平台和医联体,打通内外科、临床和医技之间的壁垒,实现社区筛查、健康档案管理和商业保险直通的全程闭环;大智慧,意在进一步消除医院信息孤岛,利用AI辅助诊疗,更新医院智能护理、药房和消毒等系统,做实智慧医院。而大康复,是不断强化医院近年来形成的诊疗特色,利用医联体的四级康复网络,引领区域,甚至上海、全国的医康融合专业发展。
通过这“三大”系统建设,医院的“前端”和“后端”被更为紧密地连接,院内和院外正形成更为良性的双循环。
“做实康复,其实也更有利于中西医结合医院运营的‘质’‘效’双升。”王杰宁当下的另一身份是兼康复医学中心的主任,他举例说明医院“大康复”战略的具体举措:目前,七院“大康复”模式下的康复医学中心,已经形成和神经内科、骨科、心内科、ICU、传统医学科、妇产科等科室的深入协作,建立了在临床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共同参与的MDT模式。他介绍,此前,中国康复医学会团队曾前来七院考察,充分肯定了医院的医康融合治疗模式,并建议医院将这一模式向全国推广。
回顾过往近十年的拼搏,王杰宁感慨:如果众多兄弟医院正在或将在“弯道超车”,那么七院本届管理团队选择的则是“变道超车”。唯如此,才能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征程上,更早到达制高点。
“当然,终极目标,是打造‘患者信赖 员工幸福 社会责任’的区域医疗中心,更好满足患者医疗福祉。”王杰宁最后表示。
本文转载/《中国医院院长》杂志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