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据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死亡率仍居于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城市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分别占农村、城市总死亡的46.66%和43.81%,也就是说,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面对这一严重危害百姓健康的“头号杀手”,普通人该怎样预防?患者又该如何做好心脏康复治疗呢?为此,世界医疗网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孟舒、副主任医师刘博和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系教授韩甲,给大家带来心血管疾病的多方位解读。
突发“心梗” 如何急救?
54岁的张先生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周天下午他像往常一样在家备课,突然感觉闷热出汗,胸前区有种压迫感。起初还以为是午饭吃的太多太急,他便脱掉外套,开窗通风。谁知几分钟后,胸前压迫感越来越严重,并向左侧肩部和上臂发散开来。他准备起身到床上休息,可才走了两步就觉得呼吸困难,直接瘫倒在地。家人闻声赶来后,立马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医院检查结果表明,张先生这是患了急性心肌梗死,需要进行进一步介入治疗。
(世界医疗网记者专访孟舒教授) 张先生的情况或许正在很多人身边上演,面对突如其来的心肌梗死,患者本人和家属应该如何应对?
对此,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孟舒教授表示,心肌梗死前血管里的斑块就像水管中的垃圾,处于漂浮状态,一旦堵塞便会引起胸痛。在完全堵死前的两三天内,会有频发的胸痛感受,还会产生压迫感、焦虑、无法呼吸、恶心或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也会出现颈部、下颌部、咽部以及牙齿等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如果这些症状频繁发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家中备有硝酸甘油,舌下含服两次,若症状仍然没有消失,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去有胸痛中心的大医院就诊。
(孟舒教授采访视频)
诱发因素:做到尽早预防
很多人觉得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年轻人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呢?
孟教授告诉记者,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引起的心血管结构功能缺陷;获得性因素则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其他疾病或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吸烟(包括吸入二手烟)、长期酗酒、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压力过大被认为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旦具备这些因素,日常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更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按时体检,控制血压血脂,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介入治疗:守护患者心脏健康
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应用广泛。
(世界医疗网记者专访刘博教授) 刘博教授介绍,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无需开胸,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器械,将导管送到病变部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血管疾病进行确诊和治疗。
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微创的诊治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 PTCA +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等。总之,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案可以用来诊治各种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而言无疑是莫大的安慰。
(刘博教授采访视频)
科学运动:降低发病风险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不仅能有效促进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水平的提高,助力其康复过程,还能使普通人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显著降低患病风险。
国内外研究学者均发现,心脏康复运动可增加心脏病患者的冠脉侧支循环,促进侧支血管生长,即给心肌建立额外的能量运输通道,提高心肌供氧能力,有效促进心脏功能水平的提高。
(世界医疗网记者专访韩甲教授) 那么患者在康复运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对运动康复有着多年研究经验的韩甲教授表示,首先,如果在运动前已经有了心脏方面的问题,应该随身携带常备药。要保证在运动时一旦发生意外,自己或身边人能立即知道该如何服药、如何进行急救。
其次,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心血管医生指导下,对自身体质进行评估,对运动的强度、时间、方式等进行严格计划和控制,特别是急性期病情较重者,一旦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必要时马上就医。运动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
(韩甲教授采访视频)
①运动强度要适中。强度过大,会使肌肉中的疲劳物质(乳酸)释放到血液中,增加心脏负荷。不仅会降低运动效果,而且容易导致受伤,是非常危险的;
②控制心率。运动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心率变化,一旦有异常应该马上停止;
③控制时间。每次运动应持续30~60分钟,其中包括10~15分钟的热身活动,以及5~10分钟的整理活动(主要以慢走为主),真正的运动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至少要达到15分钟,每周保持3~4次的运动量;
④循序渐进。运动应该先从低强度开始,坚持一段时间后,到医院复查并重新评定锻炼效果,以便医生及时对运动处方进行改进。
总之,心脏康复运动的关键在于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安全、科学、有效地进行。
(三位专家共同解读心血管疾病视频)
最后,要向大家推荐由孟舒、韩甲、刘博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冠心病科普书籍《知心物语——一位冠心病患者的日记》。
本书借鉴了加拿大多伦多心脏康复中心编写的心脏康复手册,三位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以第一人称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救治到心脏康复、回归社会家庭的全过程,配合漫画、专家点评,将科学有效的心脏康复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在故事情节中又穿插了心脏专业知识,并对每篇日记进行归纳、总结,便于患者及家属自我学习和记忆。
本书不仅能帮助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知识,也有助于专业人士指导冠心病患者的运动康复实践。
专家简介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