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我们的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重视身体健康,各种养生保健项目也应运而生,如洗脚、掏耳朵、按摩、推拿等,这些都颇受市场欢迎。然而,在关注健康的同时,一些人对于某些健康指标存在误解,尤其是当医生提到“血液黏稠度”指标高,可能有心血管病变时,许多人便会感到十分担忧。于是,有人开始考虑服用“洗血”保健品,甚至想到医疗机构去“洗血”。然而,这些做法真的科学吗?
田女士的经历
田女士今年37岁,生活优渥,但她常常感到疲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得知市场上有一种“洗血”保健品能解决血液黏稠的问题,于是决定尝试。然而,使用后她的症状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田女士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
金阿姨的困惑
金阿姨同样生活条件优渥,但她经常感到口渴和皮肤干燥。为了改善这些症状,她尝试了一种“滋润血液”的保健品。然而,症状并未改善,反而出现了头晕和乏力的情况。
针对这些现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专家张家美主任医师特别告诫大家:血液黏稠与红细胞数量、形态及水分含量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黏稠,应该以增加运动、多喝水、多吃素少吃油为主,必要时才需要接受医学方法进行科学治疗。
血液黏稠是怎么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血液黏稠”这个词经常被提及,尤其是中年女性朋友们聚在一起讨论健康话题时。很多人误以为生活条件好了,吃得丰富了,血液就会变得越来越黏稠。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1. 血液的组成与黏稠度
人体中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占到了大约55%的体积。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它起着稀释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重要作用。当人体缺乏足够的水分时,血液中的水分比例减少,血液就会变得更加黏稠。这就像在一杯水中加入过多的糖或盐,溶液的浓度就会增加,流动性就会减弱。
2. 高黏滞血症
我们平时所说的血液黏稠,是指血液的流动性减弱,变得像糖浆一样浓稠。在医学上,这被称为“高黏滞血症”。血液黏稠度增加,意味着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成分以及血浆中的蛋白质、脂质等物质的浓度增高,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大,流速减慢。这不仅会产生缺血、缺氧的症状,如眩晕、头痛、耳鸣、肢体麻木等,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3. 红细胞的影响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身体各部位之间穿梭。然而,当红细胞数量过多时,就像道路上的车辆过多一样,会导致交通拥堵,血液流动不畅。除了数量增多外,红细胞形态或功能的异常也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如: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它们难以通过细小的血管;或者红细胞膜上的某些物质发生变化,导致它们更容易聚集在一起。这些异常都会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使血液变得黏稠。
生活条件好并非血液黏稠唯一决定因素
许多人误以为生活条件优越、饮食丰富会导致血液黏稠,但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血液黏稠受多重因素影响,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酗酒同样扮演重要角色。
要改善血液黏稠,需综合施策:调整饮食,减少高脂高糖摄入,多吃蔬果;增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水分平衡,每天喝足够的水;定期体检,及时监测血液状况。
张家美主任医师特别提醒:血液黏稠度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生活条件只是其中之一。我们需摒弃误解,通过科学方法和医生建议,全面改善健康状况。
血液黏稠危害多
血液黏稠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1. 增加并发症死亡风险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住院患者的血液流动若是异于正常值,即血液黏度高、流速慢,他们的并发症死亡的风险相对较高。
2.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出现黏稠后,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猝死和缺血性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高脂血症也是导致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3. 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高血脂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的、逐渐的、进行性的和全身心的。它不仅可以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还可以导致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等眼部疾病;对肾脏,高血脂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乃至狭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对下肢动脉,高血脂可以引起下肢动脉硬化乃至狭窄,表现出间歇性跛行,或下肢动脉闭塞、坏死。
出现以下征兆要警惕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悄悄威胁健康。留意这些症状,或能及早发现:
1.晨起头晕:休息一夜后,本应精神焕发,却出现头晕脑胀。早饭后才慢慢清醒,晚上却精神百倍,可能是血液粘稠在作怪。
2.胸闷气短:血液黏稠往往伴随肥胖,下蹲困难。下蹲干活时,易感到胸闷气短,这是血液循环不畅的信号。
3.视力模糊:偶发性视力模糊,可能是血液太浓,供氧不足。营养物质难以到达视觉神经,导致视力短暂下降。
4.饭后犯困:午饭后小憩正常,但血液粘稠的人不午睡就难熬。饭后血液循环快,他们易脑供血不足,困倦难耐。
怎样预防血液黏稠
血液黏稠并非生活条件优越的直接结果,而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问题。我们应该摒弃误解,通过科学方法和医生建议来改善血液黏稠状况。
1. 从饮食上下功夫
如果每天都吃大鱼大肉、甜食和油炸食品,那我们的血液里就会充满“油脂”,变得黏稠不堪。所以,我们要减少这些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这些食物就像血液里的“清道夫”,能帮助我们清除多余的脂肪和糖分,保持血液的清洁和流畅。
2. 运动是防治血液黏稠的“良药”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都坐在办公室里不动,那我们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得缓慢,血液就容易变得黏稠。所以,我们要适量运动,让身体动起来。无论是快走、游泳还是骑自行车,这些运动都能让我们的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从而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以免血液循环不畅;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损害我们的血管健康;保持适当体重,远离肥胖,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预防心血管疾病,要从每日的点点滴滴做起,要从我们一日三餐做起,持之以恒是关键。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血液才能更加流畅。
4. 定期体检也是防治血液黏稠的重要一环
通过定期检查血液指标,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让我们的血液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专家提醒:
如果通过合理饮食、运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仍有血粘度高,如果主要是血小板增多引起,需要用抗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等;如果是高血脂引起的,则需要用降血脂的药物。也可以去医院,医师会根据你的中医体质,中医调理来改善血液黏稠度,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不建议文章开头田女士买“洗血”保健品或“洗血”等不科学、极端的治疗方式。
专家简介:
张家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科主任,上海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跟师于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老年与虚证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科委专家库成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上海联盟第二届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三届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虹口区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主委、虹口区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委。
擅长冠心病、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本文供稿/留缘 徐言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