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揭秘粪菌移植:粪便如何被“变废为宝”

2021-09-24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从“黄龙汤”到粪菌移植,“臭名远扬”的粪便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的?新出台的技术管理规范又有何亮点?本期专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副主任医师陈启仪,揭开粪菌移植背后的奥秘。
       葛洪《肘后备急方》曰:“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
  1700年前的东晋,人们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等濒死患者;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也有粪菌液治疗肠道疾病的记载。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首次对粪菌治病的技术做出详细规范。
  古代看似离谱的治病方法,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不断得到解释和发扬。如今,粪菌移植已成为一项经过科学验证的治疗手段,技术日趋成熟。
  那么从“黄龙汤”到“粪菌移植”,“臭名远扬”的粪便究竟是如何变废为宝的?新出台的技术管理规范又有何亮点?本期专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副主任医师陈启仪,揭开粪菌移植背后的奥秘。
  何为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虽然已经成为国际热门话题,但很多人对它还存在一些误区,甚至无法理解粪便为何能治病。陈主任告诉我们,其实粪菌移植与传统观念里的吃大便相去甚远,它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粪菌移植的历史起源
  陈主任介绍,粪菌移植的方法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1700多年前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粪汁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当时称为黄龙汤。后来明朝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些粪菌移植的药物,包括人粪发酵物、新鲜人粪、干粪便、婴儿粪便等,治疗的症状包括严重腹泻、发烧、呕吐、便秘等多种消化道疾病。为了便于患者接受,这些中医典籍一般将这种以人粪便为原料的药物称为金汁或人中黄。但是传统中医粪便疗法更多是经验总结,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粪菌移植作为现代疗法真正开始于1958年的美国,外科医生本·艾斯曼及同事将健康人的粪便经直肠灌入4位伪膜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其中3位患者得以康复。二十年后,科学家才确认伪膜性结肠炎是由一种叫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的细菌过量生长所致,至此粪菌移植疗法才重新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从粪菌移植到肠菌移植
  在了解了粪菌移植的定义和历史发展后,很多人或许会说,与“粪”挂钩的名称在心理上还是无法接受,是不是有望改名呢?对此,陈主任表示,粪菌移植确实是沿袭了早期的叫法,从美学角度而言,不利于更多人接受;从科学角度来说,粪菌移植移植的是粪便中的有效成分——肠道“菌”及代谢产物,而非“粪便”本身。此外,现在还提出了“小肠液移植”的概念。因此,如今粪菌移植的概念逐渐演变到“菌群移植”,再到“肠菌移植”,更能体现出这项技术是对于整个消化道的干预。

(世界医疗网记者采访陈主任)
  粪菌移植适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疗
  2013年,美国首次将菌群移植写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指南;随后菌群移植逐渐被写入儿童粪菌移植、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肝硬化肝性脑病、慢性便秘、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指南共识。
  陈主任介绍,粪菌移植除了适合严重便秘、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肠道本身的一些疾病外,也适用于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重度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难治性乙肝等肝脏疾病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口臭、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等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相关研究发现,80%的慢性疾病都和肠道菌群有关,肠道健康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健康。比如说在治疗慢性便秘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精神性的疾病合并有慢性便秘。当慢性便秘被治好后,该患者的精神行为也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研究发现80%-90%的自闭症儿童都合并有便秘、腹泻或食物过敏;90%的帕金森病人也合并有便秘,因此这些疾病和肠道健康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粪菌移植就可以做到从肠道入手,改善肠道菌群后,达到治疗肠道外很多疾病的效果。所以它的治疗范围在逐渐扩增。但陈主任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粪菌移植,它所能治疗的一定是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肠道内以及肠道外的疾病,而非包治百病。
   
(陈主任专访视频)
       粪菌移植的供体筛选和制备
  粪菌移植所需的粪便从何而来?又该怎么选择呢?对此,陈主任表示,供体筛选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过程,要经历临床前的筛查、临床筛查、临床检测等多重筛选,使供体的身心健康和功能状态得到保障。
  主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排除:①既往无遗传性疾病、胃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传染病及神经精神类疾病;②近3个月无服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史,无口服抗肿瘤药物及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史,无接触毒品,近期无手术创伤及输血可能导致感染疾病传播可能;③血液检查及粪便检查:完善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病毒、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且均未见异常。粪便检测排除病原体(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弯曲杆菌、粪便虫卵、寄生虫、贾第虫属粪便抗原、幽门螺杆菌、轮状病毒等。供体可为自体,也可为异体,还应尽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及家族长寿基因的人群。
  其次,还要将供体的粪菌液按照标准化方案进行制备。主要方法有粗滤法、粗滤加离心富集法、微滤加离心富集法。经过处理后的标本可通过肠镜、鼻空肠管、灌肠等方式直接注射到胃肠道,也可制成胶囊服用。前者为有创新操作,有效成分更多;后者无创、易实施,但有效成分相对前者少,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病变部位选择实施途径。

(世界医疗网采编与陈主任合影)
  “粪菌治病”迎来规范化
  为规范菌群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该规范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菌群移植的最低要求,适用于应用同种异基因菌群移植治疗消化系统及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其供体来源包括亲属及非亲属。
  参与了该规范执笔和制定的陈主任表示,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出台,意味着菌群移植技术日趋成熟,确保了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更有利于菌群移植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
  此外,陈主任还介绍,自己所在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已经获批成立了上海人体肠道菌开发及肠菌移植工程中心。该中心为符合GMP车间标准,包括标准化供体筛选与管理、标准化菌液和胶囊的制备与质控、宏基因和代谢组学检测、菌群库、功能菌的筛选与研发、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处理、临床随访等。
  目前本中心通过FMT(粪菌移植)治疗各类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及合并帕金森病、自闭症、老年痴呆、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症等肠道外疾病累计7873例,移植次数达79286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为国内单中心例数最多、疗效最佳的FMT临床治疗中心。
       陈主任表示,他希望这项技术未来能够在中国遍地开花,真正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造福更多的患者。
      专家简介:
  陈启仪
  医学博士,博士后、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开发与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营养通路协作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便秘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组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慢性便秘、巨结肠、结直肠肿瘤、肠梗阻、肠瘘、炎症性肠病等外科治疗,开展胃肠道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菌群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