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揭秘“谈判高手”的“武林秘籍”

2020-02-26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世界医疗网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孙青芳教授。

(世界医疗网采编张狮驼访孙青芳教授)
  为什么患者被她“骂”还很开心?
  这几年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医患矛盾越发尖锐,极端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频出,凉了不少医生的心,有不少人说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这也引发了各界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探讨,要重振医学的人文关怀,但其中一些探讨和做法却流于形式,例如让医护人员学习微笑服务、迎送礼仪。
  这么多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孙青芳教授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真正体会了病人的痛苦,为什么现在的医患关系会这么复杂、矛盾尖锐?熟悉她的人知道,自打有了暴力伤医事件以后,她在工作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从来不背对着门坐。她也有担心、恐惧,但她认为防范这种事情还是要加强医患沟通和提升职业技术内涵。在其34年的行医过程中,她和医疗组几乎没有与患者发生过医患冲突,医患间关系融洽,因为她说的话总能说到病人心里头,抚平他们的焦躁,因此,孙青芳也被人称为“谈判高手”。
  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医生分析病例是从病人就诊、观察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到辅助检查等一些列过程都参与其中的,而现代化的手段出现以后,医生直接拿着片子就能分析,人与人的接触减少了,距离却拉远了,信任也降低了。
  用微笑服务来缓和医患矛盾是隔靴搔痒。孙青芳教授说,“一个病人病得很重的时候,我对病人的焦虑和痛苦感同身受,笑不出来,我只想让他知道我们是在一起作战的,一起齐心协力减轻病人的痛苦。”
  据孙青芳教授说,她是个非常容易激动的人,常常批评病人,但很多病人讲被她“骂”也会开心地接受,好长时间没见她还想再被“骂”一顿。
  这可奇了!而这其中的奥秘就是解决病人的问题,把影响病人获得健康的问题解决了才是真的对病人好,真正的人文关怀。
  为了寻找更多能够帮助病人摆脱痛苦的方法和技巧,孙青芳学习了心理学。她说面对病人要会换位思考,例如一个人生病了怎么会不痛苦,不恐惧,但他为什么放弃就医?他可能不是要钱不要命,他是没钱。
  孙青芳教授曾经有个病人突然想放弃治疗,说没钱了。她就问为什么,病人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儿子考上了高中,女儿考上了大学,她自己却生病了,所以她选择让孩子们读书,自己放弃治疗。了解到这种情况,孙青芳帮忙联系了政府的信用社贷款、救济补助,告诉病人治病和孩子上学哪件事都不要耽搁。孙青芳还把病人的女儿叫过来,告诉她在大学里头可以勤工俭学,即能参加社会实践,也会获得报偿。后来这位病人没有放弃治疗,孩子们也能继续读书了。
  “有时候你多说一句话,多问一句话就会知道原因,事情的结局也会不同。”
  
  患者说她“格宁老卖力气!”
  最早到上海的时候,上海人说孙青芳教授“格宁老卖力气!”一开始她听了特别开心,以为这是做事情很利索的意思,外科医生就需要这样,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很卖力、很努力的意思。
  确确实实,需要医生救治的病人实在太多。孙青芳从事的工作大部分是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术后管理,需要事无巨细,非常辛苦。那为什么她“老卖力气”?这都源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她处在一个男医生较多的群体里,年轻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病人事先并不知道是谁为其开刀,都先入为主地认为是男医生,所以手术结束后查房会有病人说“这个女的为什么每天都来查房,她可能是个护士长吧”。还有急诊值班的时候,她们通常会带着年资低的住院医生或进修医生去开刀,手术以后家属基本上都是围住男医生,说“谢谢你们,辛苦了”,没有人会跟孙青芳教授打招呼。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对职业的热爱,她说“不管患者怎么看待我,我真的是热爱它。”当然,现在这种事情已经不会发生了。而无论男医生还是女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都会紧张、焦虑,病人愈后不良都会很痛苦,几场手术下来都会疲惫,他们的共性多于差异。
  对于团队成员,孙青芳教授也同样要求大家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学生离职了,因为他不喜欢做医生,要做其他的事情。孙青芳教授给出的回应是,同意离职,成就学生的理想是其次,首要考虑的是避免因为不喜欢做医生而影响到病人的利益。“我们很认真、小心地给病人做手术也会有失误,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失误率可能更高。”
  学生说孙青芳教授很理解他,但她说她很爱惜她的职业,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
  健康也怕“没头脑”与“不高兴”
  媒体爆炸时代,很多人知道“健康是1,后面跟着的都是0”的道理,但真正关注健康和实践健康生活的人并不多,只有到了生病的时候才开始着急。
  我们看到很多知名人士和普通人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活质量差甚至猝死,医学知识的匮乏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如果对医学知识有所了解,也许很多人就不会白白丢了性命。
  从健康的角度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说做好对健康有益的小事,不做对健康有害的小事,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高品质的生活。
  孙青芳教授说,医学科普关注的就是这些小事。例如冷天和热天老年人洗澡要怎么洗,气温和水温对老年人的血压是有影响的,日常生活中不重视血压管理,任其起起伏伏,最后可能就会罹患动脉瘤,而预防的第一步就是改善生活方式这样的小事。
  但遗憾的是,哪怕是受过专业教育的医生也会因为对健康的不重视而永远地离开我们。提到医生猝死,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原因是医生太累了,但这不是全部,否则我们如何解释还有那些90多岁仍坚持看病、上手术室的老前辈?疾病发展有个演变的过程,一些医生明知道自己有慢性病,但听之任之,就像抢手擦枪走火,把自己打死了。
  所以健康很怕“没头脑”的人,一种是缺乏医学、健康常识,一种是缺乏健康的自主性。
  健康也怕“不高兴”的人。众所周知,“疾病”和“死亡”在我们的文化中是禁忌,人们回避触及这些话题,也常常为此感到焦虑。而无论大病小病人们总容易涌入三甲医院,这就带来了三甲医院资源分配的紧张和基层医院资源的浪费。在摩肩接踵的三甲医院最不缺的就是着急的人,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生出“我真想揍医生”的想法。姜昆原来说过一个相声,他说中国人太着急,还没生病,或者刚一发烧,没到医院呢就想马上看好病。“我先看”、“必须看好”、“最好不要钱”是常见久的认知曲解,也是损害医患关系的想法。如果将这些想法引起的愤怒情绪发泄到医生身上,产生行为冲突,也许就会造成对心身健康更糟糕的后果。
  全球,尤其是中国迫不及待地需要创新、需要医学转化、需要解决更多更大的人类生命问题,但能够把大事情做好的人有限。如果我们能够把小事做好了,救自己一命,再救别人一命,那就是胜造十四级浮屠。
  (世界医疗网主编尹学兵、采编张狮驼与孙青芳教授合影)
  我们都要面对生命的无常
  面对疾病的侵袭和生命的流逝,医学仍然很苍白无力,我们都要学会面对。
  国外有安乐死,但这在国内还是禁忌。然而有些人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样,甚至心脏已经停了八九个小时,家属还是会逼迫医生去抢救,这既是对医疗的不理解,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更遑论有些人从来不回家看父母,父母病危后却在医院撒泼,要求医生一定要给治好,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将自己的愧疚转嫁给医生罢了,可悲、可叹!
  尊重医生,也是尊重自己。绝大多数医生会为治疗病人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技术,所以孙青芳教授也希望病人能够理解和尊重医生。
  虽然早发现、早治疗不一定能百分百痊愈,但至少为自己和医生争取更多时间。“我以前认为医生还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不觉得全社会好像都痛恨医生。但现在我们的年轻医生流失太多了,所以希望大家给医生多一些宽容、理解,让年轻医生能够留在队伍里头。所有财富、创新、创造都以健康为基本前提,如果我们连健康都没有了,也没有人保卫我们的健康,那实在是太糟糕了。”
  正如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我们才不用担心被无人飞机轰炸,觉得非常的安稳。健康也是这样,医生有了良好的职业环境,不再被张口就骂、动不动被打,整日惶恐不安,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
  专家简介:
  孙青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是我国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的第二位女性,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34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年均参加手术200~250例。熟练掌握翼点、眶颧、枕下乙状窦后、后正中以及远外侧入路等高难度的手术入路技巧和要点并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手术,尤其擅长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垂体-肾上腺疾病专病组骨干力量。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下午
  本文作者:张狮驼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编辑: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江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