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世界医疗网小编在朋友圈看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主任陈启仪发的动态:
这是我们科联合儿科成功救治的一位特殊的小患者。
2022年12月中旬第一次来我门诊时蜷缩在妈妈怀里并不时的发出痛苦的呻吟,看着与我儿子差不多大小,真的让人心疼,妈妈边流泪边讲述病情,小朋友因为脑瘤国内无法治疗,前往德国进行了手术,成功切除了肿瘤,而且告知可治愈,非常幸运但又非常不幸,手术后3天左右就出现腹痛,并诊断为肠穿孔,于是进行腹部穿孔修补,引流,但噩耗再次传来,第二次手术后一周左右,再次出现腹腔感染,被迫再次腹部手术,此后这位小朋友就一个人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个多月,故事依然没有结束,小朋友逐渐出现剧烈腹痛,最后只能依赖杜冷丁缓解,腹泻排粘液便,最终诊断为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于是给予万古霉素治疗,治疗后有一定的缓解,但依然间断剧烈腹痛,完全无法进食。
这时候的治疗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状态,于是家长到处搜索信息,最终得知我院通过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疗效非常好,于是带着一线希望回国,在隔离医院待了7天直奔我的门诊。经过儿科和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包括给予肠道休息,静脉营养支持,建立鼻空肠管营养途径给予小剂量的营养后行菌群移植,很快能耐受500kcal肠内营养,此时进行菌群移植,经历这一周期治疗,患者腹痛频次和程度明显缓解,恢复全肠内营养,摆脱静脉营养,并带鼻空肠管回家,在家愉快的过了一个春节,妈妈说,这是她记忆中最开心幸福的一个春节,小朋友快乐的童年再次回来,不再腹痛,体重增加2kg,排便正常,这次再次入院,继续给予菌群移植,逐渐恢复正常进食后于昨日拔出鼻空肠管,无腹痛腹泻,小朋友喜笑颜开……故事太长,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非常欣慰的一个病例。
为此,世界医疗网小编特来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专访陈启仪主任。
未来医学可期!FMT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菌群移植术(简称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据悉,该中心对近11000多名菌群移植供体候选者进行筛选的经验、步骤和相关数据,提出五步六维度的FMT供体筛选策略,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和认可。
陈启仪主任表示,研究团队获得的结论为国际肠菌移植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相关疗法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前,该优化方案已经成功被推广应用于中国微生态治疗创新联盟各单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上海十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采用肠菌移植治疗各类肠道内外疾病逾1万余例,在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的同时,在胃肠疾病合并有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自闭症、帕金森氏病、焦虑和抑郁等;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过敏性紫癜和皮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研究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的本质联系,并实施菌群移植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颠覆性策略。2021年8月2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上海市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并印发了《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首次对粪菌治病的技术做出详细规范。目前,粪菌移植的治疗范围正在逐渐扩增。
2022年,受国家卫健委委托,上海十院牵头制定《肠菌移植(FMT)技术标准及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并组织国内肠菌移植专家牵头制定了《肠道菌群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菌群移植标准化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中国专家共识》3部共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十院已经建成约1000平方米上海市人体肠道菌群开发与研究技术工程中心,并投入使用,包括生物样本库、菌群移植中心、菌群菌液和胶囊制备GMP车间、新型功能菌株研发中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中心和大数据储存与分析中心,并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团队及菌群与代谢物检验检测与分析团队。作为全国菌群移植提供产学研的示范应用中心,该院研究人员与全球同行开展广泛交流和合作,对菌群移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肠道菌群移植: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追溯粪便治疗的历史,最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要方》即提出服用“黄龙汤”改善肠道问题的方案。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人粪治病的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通过肠道菌群承担了内分泌激素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代谢产物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作用,并与肝脏、肾脏甚至大脑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病和肠道、肠道菌群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肠菌移植是重建肠道微生态最为有效和快速的方法,对于传统治疗无效且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密切关系的肠道内外疑难疾病是一个新的,有深远意义的治疗选择”。陈主任在接受《世界医疗网》小编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上海十院用这种技术治疗病例11000余例,移植112360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作为一项比较新的治疗技术,肠道菌群移植术可不能“包治百病”,患者受体需经过严格筛选。
陈主任介绍,移植到病人体内的肠道菌群,都来自健康者供体。这些供体需要严格筛选,他们都是18—30岁的年轻人,通过了全面的生理、心理、个人史等方面检测。
这是一项“有味道”的治疗技术,健康者供体的粪便经过智能化系统的分离处理后,接受严格的质控检测,被开发成一支支菌液和一粒粒活菌冻干粉胶囊。菌液通过鼻肠管注入病人肠道,病人也可服用活菌冻干粉胶囊。
当前,国内的肠道菌群移植术缺少标准化、科学化技术体系和设备,总体上处于发展初始阶段,规范化及科学性亟待加强。在此背景下,上海十院肠道微生态诊疗团队历经近10年的潜心研究,围绕肠道菌群移植术理论体系的创新发明,获得厌氧粪便采集系统、粪便前期分离处理系统、标准化菌液制备系统、个体化菌液改良制备技术、菌液保存方法新技术、新型鼻肠管导管、恒温和厌氧自动化菌液输注技术、粪菌胶囊制备技术、个体化胶囊制备技术、功能菌筛选与制备技术等25项国家发明专利。
利用厌氧收集粪便、厌氧与菌液悬浮分离处理等技术,肠道微生态诊疗团队根据不同疾病特点研制出个体化的菌液和胶囊制备技术,并利用器官保存液和改良菌液保存等技术解决了当前制备体系中存在的粪便暴露有氧环境、低温保存对活菌量和有效成分破坏的问题。肠道微生态诊疗团队还根据不同的疾病肠道环境特点添加不同有效成分,制备出多种疾病的标准化菌液和胶囊,解决了肠道菌群移植术无差别化移植的科学问题。
可食用的粪菌胶囊,能担负恢复菌群健康的重任吗?
汝之粪便,彼之良药。但更确切地来说,并不是粪便本身就可以治病,而是它所含的微生物群能够起到“治疗”作用。
因为传统使用抗生素来治疗疾病,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其产生依赖,停用抗生素之后,便有可能复发。
而在人的粪便中,存在着大量有益菌,因此粪便移植成为治疗的新选择。
多个临床试验中心研究数据显示,FMT治疗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有效率可达到90%~100%。迄今为止,已经有美国、中国等11个国家将FMT作为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首选方法并列入正式指南。除此之外,FMT治疗其他疾病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需获得更多的临床有效性证据及FMT治疗远期安全性证据才适宜临床规模化推广应用。
随着微生物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家研究出了个性化的粪菌移植治疗疾病的新技术,针对需要肠菌移植的患者希望通过像服用药丸一样,达到补充粪移的想法,陈主任介绍,2013年上海十院在国内最早研发出一种可食用的粪便胶囊。近年来,通过耐酸肠溶胶囊材料的开发,口服粪菌胶囊(菌液或冻干菌粉)成为一种经济高效、易于接受、不需要住院、麻醉、手术、术后护理等专业人员和技术的肠菌移植方式。相比输注新鲜或冷冻菌液,口服胶囊还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粪菌移植的成本,提高治疗可及性和粪菌制剂的标准化。
大多数证据表明,经上消化道移植与下消化道移植同样有效。此外,由于菌群胶囊具有高疗效、方便服用、安全、美观等特点,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其作为优先选择。
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口服胶囊进行肠菌移植,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此外,对于非急性疾病需求人群而言,使用方便和感受友好非常重要。使用洁净肠溶胶囊能够避免住院、污臭等问题,其服用感受就像服用维生素一样友好。
人体的消化系统与免疫系统要维持正常运作,肠道需要有天然细菌维持平衡。
趁着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时候去储存粪便,等到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将其移植回来。
通过开发一种自体粪便移植系统(FMT),在这种系统中,捐赠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
陈主任这样描述:
自体FMT储存粪便与父母储存新生儿脐带血的原理差不多,甚至使用粪便样本的可能性比脐带血大得多。
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涉及两个人的异种移植中,由于捐赠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不相容性问题而可能出现的问题。
陈主任认为新药是从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到更个性化治疗的“一座很好的桥梁”,随着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患者个体的微生物群,并弄清楚他们需要哪些微生物种类,这种疗法将会出现。
专家简介:
陈启仪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肠道微生态协作组组长
上海人体肠道菌群功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兼秘书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营养通路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会普外专业委员会便秘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组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慢性便秘、巨结肠、结直肠肿瘤、肠梗阻、肠瘘、炎症性肠病等外科治疗与临床营养和肠道微生态(菌群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2篇,执笔专家共识与指南4部
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
授权6项国家发明专利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下午 周四上午
本文作者/赵青青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七 七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