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防治IBD,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2021-08-27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专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刘菲教授
       1985年,刘教授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留在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工作,十三年后调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任消化科主任。据她回忆,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研究,始于华山,已有近三十年之久。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从医时,刘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学医是社会需要的。她说,其实从读书到工作,一路走来非常辛苦。大学生活基本都是上午读书,下午做实验,晚上背书。工作后也时常因为上班繁忙而无法陪伴家人。尽管如此,她还是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无论是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还是多年来积攒的临床经验,亦或是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都让她无法割舍。
  走近“炎症性肠病”
  刘教授告诉记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疾病。从前欠发达地区感染性疾病多发,到现在发达地区过敏性、免疫性疾病增加,是全球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疾病的高发在中国也不例外。炎症性肠病就是其中之一,它与免疫、饮食、肠道微生态、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被定义为慢性非特异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世界医疗网专访刘菲教授)
  炎症性肠病与普通胃肠炎
  肚子痛,反复腹泻,生活中很多人面对这些症状,首先想到的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得了胃肠炎,便随便吃些胃药消炎药,从而错过了检查的绝佳时机。实际上,炎症性肠病和普通的胃肠炎是有区别的。刘教授解释,胃肠炎往往是一个急性的过程,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诱发,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除此之外它本身会有一些感染性的表现,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还会出现发烧、脱水。短期内进行补液、抗生素治疗会好转,一般十日内可痊愈。而炎症性肠病,它并非细菌病毒感染引起,而是病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道慢性炎症。非特异性就是指没有特定的微生物,但有炎症性表现。通常在胃肠道的内镜上可以看到糜烂、溃疡、脓肿、狭窄、瘘管。其临床特点是病因不明、诊断复杂、难以治愈,还需跨学科综合治疗。
  (世界医疗网采编与刘菲教授合影)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炎症性肠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被称为绿色癌症。如何治疗这一威胁人体正常机能的顽疾、为肠道健康保驾护航,是刘教授和所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临床医生们探索多年的问题。
  刘教授指出,从传统来说,九十年代会采用益生菌、美莎拉嗪、磺胺嘧啶以及激素等进行治疗。近十年来,生物制剂的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其因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使用后仍可怀孕,价格大幅度降低等因素被广泛应用。刘教授还介绍说,有两种生物制剂已经被纳入医保。对于广大炎症性肠病患者而言,这无疑是值得高兴的。
  除此之外,粪菌移植、白细胞吸附等前沿方法为IBD治疗开辟了全新的方向。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微生态,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但这种方法目前还存在着菌种选择、移植途径、制备方法、供体来源等各方面的问题,如何标准化整个制备流程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考虑到粪菌移植的价格十分昂贵,并非每个病人都能承受,该方法还不能得到大规模提倡。
  胃肠镜检查 尽早发现隐患
  调查显示,中国死亡率最高的5种癌症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4位,包括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但由于对检查的抵触,许多人基本不会主动到医院做胃肠镜检查。我国确诊的胃肠道肿瘤85%都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30%。事实上,胃肠镜是消化道疾病诊断最直接、最高效的检查手段,也是消化道早癌筛查的最佳方法,检查可以在静脉舒适睡眠中完成。
  对此,刘教授特别建议,40岁或者45岁必须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果家属中有父母等一级亲属患有胃癌或肠癌,且发病较早,检查更要提前。若首次检查无任何问题,五年后进行一次复查即可。刘教授说,她碰见最年轻的胃癌患者16岁,最年轻的肠癌患者17岁。这位肠癌患者的病变部位离肛门很近,由于没有提早检查,最终导致终身挂粪袋。如果能够在早期做肠镜,发现泄漏并及时治疗,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拒绝焦虑 及时就医
  面对身体发出的不适预警,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焦虑抑郁的情绪。不敢去医院、不敢做检查、对医生产生恐惧心理,从而耽误了检查和治疗的最佳时机。对此刘教授表示,要从心理上正确看待疾病,不要身体一出现问题就去百度搜索,反复研究,而要及时去医院做检查,把诊断的工作交给医生。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难以调节,心理出现了问题,也要及时与心理医生沟通。另外,日常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专家简介
  刘菲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中华消化学会食管协作组委员、上海医学会消化专科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专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消化医师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消化学会委员等职。在炎症性肠病的营养评估、生物制剂治疗、消化内镜及影像评估等方面有丰富经验。
本文作者/李   晓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编辑/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