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普通的早晨,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准备出门晨练。然而,这天的天气似乎格外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又寒风凛冽。李大爷没太在意,穿上薄外套就出门了。没想到,这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却让他突感胸闷、心慌,不得不提前结束了晨练。原来,李大爷是多年的冠心病患者,这“倒春寒”的天气,让他的心脏承受了不小的压力。那么,“倒春寒”对冠心病人的健康究竟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为此,世界医疗网采访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专家张家美主任。
“倒春寒”带给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而“倒春寒”,是春季的特有现象,气温忽高忽低,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温差增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诱发心绞痛;另一方面,忽冷忽热的天气削弱了人们的抵抗力,感染风险随之增加,而感染又可能加重心脏病症状,如心衰和心绞痛。
此外,“倒春寒”天气下,人们运动量减少,血粘度、血脂、血糖上升,也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更有甚者,天气的多变还可能影响情绪,情绪波动对心脏病患者同样不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心脏病症状加重。
那么,面对“倒春寒”的挑战,冠心病人应如何调整自己的生活呢?
(张家美主任受访照片)
吃:
民以食为天,在这种天气下,冠心病患者应吃一些温热的食品,如羊肉、肉桂、大枣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同时,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橘子、橙子等,以及含有维生素E的食品,如坚果类,以增强免疫力,避免感染。而高糖、高油、高脂肪的食物,以及腊肉腌制的食品,则应尽量避免,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穿:
早晚出门时可以穿一件厚的外套,中午热了可以脱掉,随时加减衣物,以防感冒。
行:
春天白天温度较高,但早晚温差大,因此冠心病患者应在太阳出来后,温度上升时再出来运动,避免过早出门。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在小区里慢跑、竞走,或者练太极拳等,适当的运动对心功能是有好处的。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过度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绞痛及心力衰竭发作或加重。
冠心病的根源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会得冠心病?这就不得不说说冠心病的根源了。其实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情绪因素以及年龄等,都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
1.高血压:
长期血压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张主任指出,这种情况在临床是比较多见的。因此,需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普通患者:140/90mmHg以下。
有蛋白尿或糖尿病患者:130/80mmHg以下。
2.高脂血症:
张主任表示,她在日常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病人不太重视体检中的血脂高这项指标,血脂高就是血脂沉积在血管壁内形成粥样斑块,而斑块变大就会堵住血管,导致冠心病患者脑梗。
但高脂血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患者需要通过体检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血脂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般低密度脂蛋白(LDL):3.4mmol/L以下。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LDL:2.6mmol/L以下。
已有冠心病的患者LDL:1.8甚至1.4mmol/L以下。
已有糖尿病的患者LDL:2.6 mmol/L以下。
3.糖尿病:
张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到最后50%以上都会发生冠心病心梗。因此,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除了空腹血糖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关注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两个指标。
空腹血糖:6.0mmol/L以下。
餐后两小时血糖:9.0mmol/L以下。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也应控制在良好范围内:7.0%以下。
4.吸烟人群:
长期吸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影响,内皮被影响后就会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内壁,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
5.同型半胱氨酸:
体检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也会导致血管硬化,此类患者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少吃荤,降低其指标。若还是很高,可以通过药物来降低,如叶酸片。若叶酸药物效果不达标,可使用一些维生素B12来共同协助。
6.情绪:
有的人容易焦虑、抑郁,而这种情绪交感的兴奋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
此外,还有年龄的因素,随着年龄越来越高,冠心病的发生率也会越来越高,但这是不可控因素,因此,要把可控因素控制好。
冠心病患者检查指南
需要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人群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长期吸烟的男性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高的患者,特别是当他们出现胸闷、胸痛、左上肢疼痛或气短等症状时。如果这些症状伴随着心电图上ST段的改变,通常会建议先进行无创的冠脉CT检查,以确定血管的狭窄程度。
如果冠脉CT检查显示血管狭窄超过75%,则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既可以作为诊断手段,也可以作为治疗手段。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有创检查,但现在已经相当便捷,通常通过手部桡动脉进入,患者保持清醒,只需局部麻醉。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还结合了冠脉内的血管内超声和血流储备分数测定,以更精确地评估狭窄面积、斑块性质以及缺血程度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冠心病患者日常护理
1.药物治疗的持续性:患者在家时必须坚持规范用药,不能因为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或减药。任何药物的剂量调整或停用都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监测血压和心率:建议患者家中备有自动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这些指标能反映冠心病的稳定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调整饮食习惯:冠心病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以素食为主,保证蛋白质摄入,减少大鱼大肉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4.改善生活习惯:患者应避免吸烟,应减少吸烟量或完全戒烟。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确保充足的睡眠。对于工作繁忙、经常熬夜的患者,应特别关注心脏健康,放慢生活节奏。
5.监督与管理:家属应监督患者按时服药、监测健康指标,并帮助患者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无法自觉遵守医嘱的患者,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醒。
6.重视预警信号:如患者出现血压异常升高、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确诊冠心病的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在美丽的春天里,愿每一位冠心病人都能做好自我保健,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应对“倒春寒”的挑战,让春天的阳光洒满我们的心田。
相关链接:
高血压和高脂血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物?
高脂血患者:主张长期用药,特别是当血脂升高与肝脏代谢下降有关时。
饮食结构的控制和增加运动量是高脂血患者的基础治疗,但如果基础治疗后血脂仍然高,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他汀类降脂药虽有潜在的肝功能影响等副作用,但并发症较少,且停药后可逆转。若血脂控制不良可能导致心绞痛、脑梗、心梗等严重后果。
高血压患者:如果仅是原发性高血压,可能需要长期用药。但很多高血压并非原发性,而是由心绞痛、脑缺血等疾病引起。因此,治疗这些基础疾病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无需长期用降压药。部分患者在特定情况下(如夏季血管扩张)血压可能不高,此时可以减量或停用降压药。到血压升高时再恢复用药。
综上所述,高血压和高脂血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取决于个体情况和基础疾病的治疗情况。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专家简介:
张家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主任。
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科主任,上海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跟师于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老年与虚证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科委专家库成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脏联盟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上海联盟第二届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三届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虹口区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委会主委,虹口区医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委。
擅长:冠心病、心衰、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本文撰稿/谢曼丽
摄影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