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治疗炎症性肠病(IBD),我们该如何面对肠菌移植

2024-04-0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专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姚健凤主任医师。
  张女士是一位27岁的上班族。最近,她经常出现左下腹痛,疼痛使她不得不频繁去厕所。每次上完厕所,虽然感觉腹痛稍有缓解,但不久后疼痛又再次袭来,导致她几乎每个上午都要多次奔赴厕所。每次排便量少且黏稠,这种现象已经断断续续两年了,即便接受过多种检查和药物治疗,胃肠问题仍然屡次反复。更令她焦虑的是,有时候还会发现大便带有血丝,这让她担心是否患上了肠癌。然而,相关检查却发现患上了IBD,即炎症性肠病。对于这种折磨人的病症,张女士怀着疑惑和焦虑:它为何如此困扰人?可以治愈吗?会遗传给下一代吗?
  又是一年春好时的一天,世界医疗网采编一行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专访了消化内科专家姚健凤主任医师。
  反复“腹痛”是IBD的早期信号吗?
  姚主任指出,像张女士这样多次经历持续的腹痛、腹泻症状是IBD的常见症状之一,但是IBD并没有特异性症状,单凭腹痛、腹泻无法确定是否患有IBD,因为有时候腹泻有可能是食物、药物、肠道感染或肠结核等因素所致。日常生活中感到反复腹痛还是要像张女士一样做了相关检查之后才能确定,不能病急乱投医。
  而对于张女士提出的IBD是否有治愈的可能性的问题,姚主任告诉我们:目前,IBD还无法彻底治愈。尽管医学领域的进展为IB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药物研发也取得了迅速进展,但至今仍无法彻底治愈IBD。治疗IBD的目标是缓解症状、促使肠道粘膜愈合,因此我们要与患者保持沟通,提供防治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希望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以达到长期缓解。由于IBD具有缓解和复发的周期性特点,这种治疗需求是持续的。
  IBD是否会遗传下一代?
  相关数据显示: IBD的发病高峰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和60~70岁之间。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担心该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有调查显示,约有3/4的女性IBD患者不愿意生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些患者认为她们的受孕率会很低,但实际上数据显示,只要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受孕成功率与普通人群相当。
  其次,一些患者担心使用的药物可能对婴儿造成致畸,虽然某些药物可能会有不良反应,但现在已经发现许多药物对胎儿的发育并没有致畸作用。
  第三,患者担心遗传问题,害怕将来的宝宝也可能患上类似的疾病。IBD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总体发病率仍很低,不应成为患者主动不育的充分理由。

(消化内科专家姚健凤主任医师接受世界医疗网专访)
  姚健凤主任医师告诉小编:为了成功怀孕和健康育儿,与医生进行交流至关重要。在备孕阶段,需要与医生讨论最佳时机,并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除了患者本人外,家属的支持也是关键,特别是配偶的支持。因为IB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患病率较高,家属应该理解和支持患者,定期复诊并确保药物依从性。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也需要注意IBD患者的饮食和精神上的关怀,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以减少感染风险。
  除了年轻群体以外,近年来,老年人群中IBD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中既包括病程长、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包括新发病例。根据不同国家的数据,老年人群IBD的比例占总发病人数的25%~35%,其中约有15%是新发病例。因此需要更加重视老年人群的IBD。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区别
  在临床上,IBD常特指为两个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两者在病理上有所不同。尽管它们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大肠,患者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即有便意,想解便时蹲后又无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粪便。也会出现消瘦、发热、乏力等全身性症状。
  克罗恩病以美国胃肠病学家伯里尔·克罗恩医生的名字命名。1932年,他与同事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详细描述了克罗恩病的特征,包括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该疾病可以影响从口腔到肛门的全消化道,但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回肠末端、小肠和结肠。姚健凤主任医师强调,年轻人若出现频繁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可能是患上了克罗恩病,这也被称为“富贵病”。克罗恩病的高发年龄段在15~35岁之间。
  此外,两者对黏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溃疡性结肠炎通常导致表浅黏膜损伤,而克罗恩病可能引起穿透性损伤。在临床上,如果病灶扩展至上消化道或其他部位,如食管或小肠,更可能考虑为克罗恩病。

(采访姚健凤主任医师视频)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有疑问,经常口腔溃疡是患上了克罗恩病吗?姚健凤主任医师指出,口腔溃疡可能是克罗恩病的表现之一,因为克罗恩病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然而,需要与其他口腔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因为某些口腔溃疡更常见于其他疾病,如白塞病。
  IBD的临床治疗方法
  目前,IBD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
  姚健凤主任医师特别提醒:若无并发症,如穿孔、感染或梗阻,药物治疗是首要选择。常用药物包括水杨酸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物质的使用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此外,非药物治疗中,肠内营养治疗对于合并其他共病的患者尤为重要。肠道菌群治疗和干细胞注射治疗在一些医院也在逐渐应用。另外,白细胞吸附治疗在重症溃疡结肠炎的处理中也有一定效果。这些治疗手段的丰富多样为IBD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IBD患者的饮食指南
  有研究发现,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症状如腹痛、腹泻等有一定关联。特别是在疾病活跃期,某些食物可能加重症状,这点需要引起注意。因此,合理的饮食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营养,还有助于促进康复进程。
  姚健凤主任医师强调,重点并非哪些食物可以或不可以食用以防止疾病复发,而是如何选择、准备食物,以及食用的方式。对于处于缓解期的IBD患者,没有特定的食物禁忌,健康饮食、营养均衡非常重要,但不必过度依赖软食,拒绝纤维素摄入,这样可能导致微量元素的缺乏。对于处于疾病活动期尤其是有并发症如肠道狭窄、肠穿孔时,每天饮食的种类和总量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姚健凤主任医师叮嘱,IBD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营养,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同时,积极治疗IBD本身也是改善营养状况的关键。

(消化内科专家姚健凤主任医师接受世界医疗网专访)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
  小编前来采访之前曾在网上看到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已经在3月22号开展了一场“爱肠在”的炎症性肠病患教活动,因此小编问道:“我们科室每年都会开展这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吗?”
  姚健凤主任医师告诉小编:“我们医院每月都会举办在线健康教育活动,因为在线平台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参与人数可达5000人左右。”这个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病人关心的问题进行讲座,我们会事先做调查,了解最近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并组织两个相关讲座。二是讲座结束后会留一定时间在线上和患者互动,主要是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这种形式深受病友欢迎,他们也非常积极参与。活动已经持续了近10年,最初是每季度一次,在病房里进行讲座,后来由于线上形式更为便捷且受众更广,每月基本都会组织一次。
  这种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讲解,让患者能更多了解IBD。通常老百姓对一些常见疾病,如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了解比较多,知道这些疾病需要做好长期的慢性疾病管理。然而,在消化道疾病中,IBD也是一种慢性、可能终身存在的疾病,因此同样需要进行长程规范的的管理。这种疾病的长期管理不仅依赖于医生和护士,还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这种综合的管理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这种疾病。
  为什么我们没有对其他许多慢性疾病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患教呢?主要原因IBD相对患病率较低,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入。IBD早期被认为是罕见或少见病,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患者群体不断扩大,但该疾病的专业性依然较强。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这种疾病的发展情况、症状表现,及时就医,了解如何调整药物治疗,以及更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促进医患之间更加协调的合作,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像姚健凤主任医师这样的医者们,大概就是IBD患者们黑暗中的烛火,她们不断的燃烧,最终汇聚成灿烂的阳光,照亮每一位患者的世界。
  相关链接:
  肠菌移植快问快答
  问:肠菌移植(也称粪菌移植、菌群移植)已经不是一项新的技术了,早在1700多年前,已经有医学家葛洪用了黄龙汤治病,如今随着提取技术的发达,人们不用再吃“便便”了,可以吃“肠菌”治病,对此您怎么看?
  答: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尝试,用肠菌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尽管早期研究进展缓慢,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不仅用于IBD治疗,还在便秘、自闭症、失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问:对于肠菌移植,大家对于移植进去的是活菌还是死菌,有没有达到“要求的量”争论颇多,其焦点是:现在国内许多公司采用的是传统“过滤+离心法”方法,无法达到质控要求,只有少数的科技公司掌握了“层流微孔膜技术”。从这方面来说,有的医院开展这项技术,许多医生还不是很清楚。您认为,我们在开展这项技术应该注意什么?
  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展这项技术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尽管这一领域未来可能会越来越规范,但不管采用何种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要求。例如,中国专家在2022年已经制定了关于移植粪菌的量的标准化数据,因此我们开展工作时需要达到这些标准。具体的技术细节可能并不为我们所熟悉,但如果我们需要将这些产品用于病人治疗,就必须积极监控其中的菌种与菌量。例如,对于胶囊产品,里面的活菌量要求是10亿个/克,而对于液体制剂,则是5亿个/毫升。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技术,我们都必须确保产品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才能安全应用于临床环境。
  问:关于肠菌检测与肠菌制备,社会上做大健康管理的机构已经率先于医院临床开展了这项市场工作,尤其是肠菌制备做成了胶囊,让人服用,请问仅根据肠菌检测结果便服用肠菌制备胶囊,这样的做法妥吗?
  答:仅凭肠菌检测结果来决定是否服用这样的胶囊是不妥当的。胶囊制剂的制备过程确实包含对菌群量的检测,但单纯依靠检测结果是否符合标准来确定其临床应用的适当性是不足够的。
  首先,选择合格的供体粪便是必要的,并且这涉及到严格的程序。只有经过这些程序筛选出的供体粪便,并且生产出的胶囊中的菌群符合要求,才能被认为适合临床治疗。供体的选择条件非常严格,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家庭遗传等因素,尽管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年龄标准,但年龄对肠道菌群的活跃度和多样性有影响,因此可能会在未来被界定。
  志愿者的健康状况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是否患有疾病、家族疾病史、药物使用情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此外,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及粪便中菌群和有害菌的情况检测。只有所有这些要求都符合标准,才会将粪便用于制作胶囊,因此这个过程相当复杂。
  问:肠健康越来越受重视,普通人有必要补充菌生菌吗?每天喝含菌生菌的奶制品能达到促进肠健康的目的吗?
  答:普通人是否有必要补充益生菌,这取决于个人的情况。补充益生菌对整体肠道健康没有坏处,但在确定是否需要补充时,需要考虑个体的肠道情况。如果肠道已经存在严重感染或有创面,过度摄入菌群可能会造成菌血症。对于健康人群,如果饮食规律正常,营养摄入充足,并且没有特殊疾病需要治疗,刻意补充肠道菌群可能并不必要。至于喝含益生菌的奶制品,虽然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但并不是一定能达到促进肠道健康的目的。
  问:我们国内已经有很多家医院开展这项技术了,我们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是否也会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答:在未来,我们医院将会开展肠菌移植这一治疗手段。目前,无论是医院领导还是科主任,都高度重视这项治疗。2023年9月卫健委将肠道菌群移植列入医疗新增项,因此具备了临床使用的依据。
  肠菌移植不仅可以治疗伪膜性肠炎,对肝病、其他肠道疾病等也具有广泛的帮助作用。甚至对于一些肥胖患者,调整肠道菌群后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相信一旦引入肠菌移植这一手段,将能解决许多疾病,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创伤,应该属于一种无创的治疗方式。
  我们科室正在积极准备开展这项治疗,包括人员培训、设备准备以及规范化审批等工作正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医院将能够提供肠菌移植这一先进治疗手段。
  专家简介:
  姚健凤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消化疾病及老年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消化病学组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医学会消化系病专科分会炎性肠病学组成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兼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及参与参与国自然、市卫生局、复旦大学、市科委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在国际期刊、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及主编多本科普书籍及医学专著。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
  特需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本文作者/谢曼丽
  摄影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张丽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