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王志刚:慢病全程管理适用于晚期肠癌

2017-11-1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王志刚医生

核心提示: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科专家王志刚主任医师
  近年来,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递增。由于早期筛查的不足,我国有20%的大肠癌患者初诊时已经是四期、也即发生了远处转移;同时由于大肠癌术后高复发转移率的特点,大肠癌术后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发生复发转移。所以,讨论四期肠癌的治疗,在我国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从技术难度来讲,这一期肠癌的治疗也最具挑战。为此,《世界医疗网》专访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王志刚主任医师。
        大肠癌早期症状
  “据我们了解,目前大约七成的患者被诊断为大肠癌的时候已经到中晚期,这样一来治疗难度就会相当的大,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患者能够尽早的发现自己患了大肠癌,防患于未然呢?”见到王志刚主任医师,笔者开门见山。
  王志刚主任医师说:“大肠癌在早期可能有两个主要的症状:第一是便血,第二就是大便习惯的改变。很多病人在出现便血时,往往按照痔疮在进行治疗,这样实际上就将病情延误了。另外就是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说有的病人平时一天排便一次,现在突然变成每天两三次了,这时候就一定要警惕,看有没有大肠癌。”

王志刚主任医师接受《世界医疗网》专访
       检查大肠癌最直接的办法
  肠癌早期时大多数人是没有症状的,不疼不痒不难受,但临床上,如果真正确诊是肿瘤的话,多数都是中晚期了。这个就对于我们自身的健康管理提出很高要求。
  首先要注意自查,比如说发现自己大便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需要及时就诊。
  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能够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你有肿瘤家族史,那应该到50岁就直接做肠镜,五年做一次,如果家族有肠癌史,一般两到三年做一次。
  如果家里有人肠癌发病于50岁,那么至少要提前到40岁做肠镜,也就是说,需要比家里最年轻的患者提早十年做肠镜。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朋友发现自己便血的时候,也非常的恐慌,但是又害怕做肠镜,因为觉得做肠镜会有些痛苦,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疼痛而减轻做肠镜的不适呢?”
  针对这个问题,王志刚主任医师认为,做肠镜是检查大肠癌最直接的办法,但是做肠镜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如果操作的医生技术很好的话,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如果特别担心疼痛可以做无痛肠镜,用一些麻醉药让你睡觉,你醒过来了,肠镜也做好了。

图为王志刚主任医师在手术
       患者如何面对疾病
  谈到晚期肠癌,胃肠外科王志刚主任医师特别提醒:“这是一场‘持久战’,这个‘斗争’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终生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制定阶段性治疗目标,攻克一个个阵地,或者是持久相持斗争。这也决定了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患者如何面对疾病,决定了多学科团队如何制定临床决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如何运动不同的武器协同作战。”王志刚主任医师呵,看起来肠癌治疗的武器似乎很多,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等。但实际上,在肠癌治疗的某个阶段,我们可以选择的武器并不多,这还要兼顾到患者的年龄体力、耐受性,考虑到如何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而治疗的结果往往难以精准预期,常常需要动态调整,如同战役中的排兵布阵,不同兵种的单用、联用、序贯、代价等等,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权衡。很多情况下,实现带瘤生存,与疾病“和平共处”,是比较现实的目标。因此,这就可以适用于针对慢性病所说的慢病管理理念,比如糖尿病和慢性肾病等。

图为王志刚主任医师
       需要用慢病管理理念
  王志刚主任医师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慢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主要内涵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慢病的管理对象则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
  2.慢病患者对所患慢病的认知。患者因所患慢病而引起的消极心理状态,患者的与所患慢病相关的行为方式。
  3.慢病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又可以划分为微观社会环境和宏观社会环境。微观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朋辈群体、社区环境和卫生服务环境等。宏观社会环境主要指患者所处的阶层,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方式等。
  王志刚主任医师强调,慢病全程管理的过程,需要把握的原则很多,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平衡原则,平衡原则贯穿了四期肠癌治疗的始终,比如局部和全身的平衡,肿瘤根治与生活质量的平衡,风险与效益的平衡,生理创伤与心理承受的平衡等等。从这种疾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出发,有利于多学科团队制定科学地临床决策,有助于患者理性客观地面对疾病,配合临床治疗,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肠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对友好,即使发生了转移甚至术后复发,多数情况也比较乐观,通过积极的MDT治疗,仍然有较好的预后。

图为王志刚主任医师与《世界医疗网》采编组合影
 
       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
  据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团队是由胃肠外科王志刚主任医师领衔,与泌尿外科、妇科、骨肿瘤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专家组成多学科手术团队,在放射科、化疗科、放疗科、介入科、营养科等支持下,共同为复杂肠癌患者提供专业化和个体化治疗。
  他们致力于研究复杂肠癌的多学科联合治疗策略,评估手术切除可能,设计个体化手术策略,围手术期支持,实施复杂手术,制定术后康复方案,评价生活质量,建立医疗档案,长期随访。
  目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已经将传统的肠癌多学科治疗转向了门诊,开设了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让患者从一就诊就能在多个学科专家共同讨论后,量身定做治疗路径和方案,提高了诊治效率,避免了患者多次多个科室就诊的奔波,也避免了由于单一学科首诊而可能导致的“弯路”。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评估,筛选出部分可能经过积极再手术干预的患者,进入第二轮多学科手术治疗,也就是多个手术科室合作,杂交使用各类技术手段,达到肿瘤的根治切除,从而延长生命。
  这是国内首个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几年来,在王志刚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对许多复杂性晚期肠癌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专家简介:
       王志刚
  外科学博士,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学组委员,上海市胃肠学组委员等多个学术任职。
  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各类复杂性肠癌如局部晚期、超低位、复发肠癌的手术治疗。开设并领衔国内首个复杂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曾入选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型医师等多个人才培养计划。2007年在美国大肠外科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基金会医院访学,师从时任美国结直肠协会主席的V.Fazio教授。主持多个国家级和市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60余篇。带教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3名。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三下午(门诊十楼B区)。
       肠癌多学科整合门诊:
  周一下午(门诊十楼A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