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防治跨入全民总动员时代 ——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费智敏教授
据报载,全球每45秒就有1个脑卒中新发或复发病例,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在中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在我国脑血管病中,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各种死因和致残的第一位,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脑卒中发病情况不容乐观,且形势严峻。国家对脑卒中的防治非常重视:2009年国家卫计委成立脑卒中防治委员会,提出“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口号。近日,《世界医疗网》走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国内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发展状况,对该院神经外科主任费智敏教授进行了专访。
预防脑梗死,高危筛查最关键
脑卒中即我们俗称的“脑中风”,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一类是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在中国,脑卒中呈现发病年轻化状态,大部分年龄在50岁左右,甚至30到40岁人群之中存在脑卒中。费教授介绍,我们的脑卒中发病人群普遍是中年人,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脑卒中发生率虽然比较高,但发病年龄基本上保持在70岁左右。
中医有一句叫“上工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对它进行干预。脑卒中一级预防就在于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国家脑防委提出针对40岁以上的人群做筛查,其中有几条非常重要的,比如: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心脏病、高血脂,BMI指数是否超标,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有无喝酒吸烟习惯,每周有没有参加中度或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3-4次有氧运动,时间:半小时以上),如果占以上三项者,就可以列为高危人群,此时可服用阿司匹林,血脂高的服用他丁类药物,高血压还需要服用抗高血压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的标准,过去我们认为140-90是正常的,现在的标准是130-85是正常的,费教授认为把血压控制到120-80之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因此,只要坚持绿色生活,合理用药,一定是可以预防脑梗的发生。
治疗颈动脉狭窄,关口前移
费教授介绍,脑卒中发病时,会伴随着偏瘫、失语等症状,据报道我国大约有700万这样的患者,都属于脑中风造成的。
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血管壁损伤很厉害,在代谢物对血管造成损伤以后,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慢慢会造成颈动脉狭窄,当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时候,或者虽然狭窄只有50%,但有相关的临床症状,就需要手术去干预,因为颈部的血管是供应脑部的主要血管,它的栓子脱落或血管全部堵塞就会造成脑梗死。早期干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术,即颈动脉剥脱(CEA);另一种就是放支架(CAS),就是在颈椎动脉放一个支架,在国外比较流行颈动脉剥脱手术,针对老年病人,放支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也可以达到同等效果。针对已经发生了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的就是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脑卒中复发。
发生脑梗死,时间即生命
脑梗死通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甚至昏迷等症状,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必须立即拨打120甚至110,迅速将患者送到卫计委指定的急救中心抢救。
在未到医院前,尽量让病人保持头高侧侧卧位,避免舌根后坠阻碍通气,及时清理口中呕吐物,以免误吸入气道。病人主要通过静脉注射rtPA进行溶栓治疗,从发病到送入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明确诊断,再到最终接受治疗,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在6小时(最好4.5小时)内完成。
费教授指出,对于脑梗,在6小时之内使用溶栓药物,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血流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使局部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得以缓解或减轻,让肢体恢复,残留的后遗症可能会小,这便大大增加患者重返社会的几率。
费教授介绍,去年6月美国卒中学会更新了治疗指南,针对一部分大血管梗塞的病人,建议做血管内治疗。现在有新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的介入效果更突显。我院在去年9月开展了浦东地区的第一例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微创治疗脑出血
在脑梗的病人,主要归神经内科医生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我们神经外科医生帮助内科医生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而神经外科的焦点更主要集中在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多由高血压和脑血管淀粉样变(CAA)引起。费教授介绍,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我们是研发了一套新方法,通过内窥镜方法去清除血肿,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手术开颅的方法。通过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脑出血,曙光医院是国内开展比较早的一个单位。
在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经透明撕开鞘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能控制活动性出血,改变传统手术模式,探索出血性脑卒中微创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特殊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还有一种特殊的脑出血,我们称之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组织外覆盖有3层膜: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血出在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腔隙,我们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当出现剧烈和突发的头痛(描述为生平最严重的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甚至出现昏迷,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和眼部出血等症状时,极有可能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动脉瘤是SAH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是由动脉血管壁肌肉层的先天缺陷,加上高血压,血流对血管壁的不断冲击造成的。随着动脉瘤不断增大,随时随地都有破裂出血的可能。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既往有动脉瘤破裂病史、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大小部位和形态等,凡是会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都会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病人生命就受到严重威胁。有10-15%的病人在送到医院前就已经死亡。
定时炸弹动脉瘤,早期发现最重要
费教授说,动脉瘤因为存在破裂的危险,常有人称之为颅内的“定时炸弹”。刚刚谈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就是动脉壁肌层的先天缺陷,在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如高血压,血液不断冲击血管壁而逐渐形成一个血管瘤——动脉瘤。但是动脉瘤在形成之初,在未破裂之前,称为“未破裂动脉瘤”(UIA),当UIA还刚刚处于生长和发展过程中,这就好比吹气球,你刚刚开始吹的时候,这个气球壁还相对比较厚,气球还不太容易破裂,但当疾病发展一年、二年、若干年,气球越吹越大,这个时候任何风吹草动,气球就很容易破裂了。而且当动脉瘤一旦破裂了,那么这个动脉瘤随时随地还会再次破裂,这个时候再去处理就相当棘手了,风险就会成倍的增长,病人容易死亡,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30天内的死亡率达到46%。
费教授指出,在国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00个病例有80个未破裂动脉瘤,UIA占大多数,破裂动脉瘤只有20%,这说明国外在动脉瘤筛查方面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一旦发现UIA及时采取了干预措施。但在国内这个比率却倒了过来,破裂动脉瘤达到90%,只有破裂了才到医院,才会被发现,才会被治疗。费教授说,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非常之高,达到46%,如果在未破裂之前就发现,去干预,在我们成熟的神经外科中心来说,择期手术死亡率只是1-2%,两者之间相差几十倍。
哪些人需要筛查?
家族中有人罹患动脉瘤的,属于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了,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做筛查。此外,动脉瘤破裂之前约50%的病人有先兆表现,因此这些所谓的先兆症状就十分关键,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例如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但在1天内消失,可能是动脉瘤少量出血引起的警告性或警戒性头痛,从先兆症状到真正动脉瘤破裂出血,期间的潜伏期最短,约10天左右。其他的先兆症状还包括:1)小的梗死或短暂缺血:一过性黑朦,同向偏盲等(潜伏期20天),2)癫痫发作,3)无出血的头痛:可能是由于动脉瘤增大,血栓形成或瘤内出血,或者是动脉瘤对硬膜的刺激,4)占位效应:巨大的动脉瘤压迫产生偏瘫和颅神经症状;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复视(眼外肌麻痹)以及瞳孔扩大无反射;视觉丧失:视神经或者视交叉受压;三叉神经受压引起的面部疼痛:鞍内或鞍上的动脉瘤会引起内分泌紊乱等等。
动脉瘤筛查什么项目?
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由于普通的CT和磁共振(MRI)无法显示血管的图像,所以仅仅做普通的CT和MRI是无法明确有无颅内动脉瘤,因此,我们推荐使用特殊CT或者MR检查来完成我们的筛查工作,这个检查在国外也是保险公司支付的,在上海MRA检查也是医保项目。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这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MRI检查,在检查过程不需要打造影剂,没有任何痛苦,没有电离辐射,对受试者来说,没有任何伤害。做完以后由电脑来完成三维血管图像的重建,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超过了90%,就这样,很简单,我们就完成了筛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