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内分泌科专家李晓华:患上“甲减”莫慌张,及时干预保健康

2022-09-30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本期专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晓华,解答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那些事。
  如果你时常怕冷,感到乏力和疲惫;没有精神,总想睡觉;或者浮肿,皮肤干燥,记忆力也减退了。
  当你的身体出现以上情况,很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晓华说:“甲状腺是一个蝴蝶形的腺体,位于颈部略下方左右两侧,分泌着对身体起重要作用的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合成,然后分泌入血,当人体血液中的甲状腺素低于正常水平,就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健康的影响
  从临床上来说,原发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桥本甲状腺炎,或手术切除等原因导致。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者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依据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甲减、继发性甲减、以及甲状腺激素抵抗等病因导致的甲减。
  患上甲减后,患者会出现怕冷、乏力等症状,有的人皮肤会变得干燥,甚至出现皮肤脱屑;还有的人会变得特别懒,不想动;也有人会觉得有便秘感,甚至会掉头发等等。
  据统计,我国至少有超过4000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病人和1000万原发性甲亢病人,但由于公众对这类疾病的知晓率还不够高,导致很多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同时,这类疾病初期症状隐匿,临床症状也不是很特异,患者往往将其和别的疾病混淆起来,一些女性可能将甲减的初期症状归咎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而忽视了这种疾病的存在。

(世界医疗网记者采访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晓华)
  亚临床甲减没有明显症状
  亚临床甲减,全称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读者可能常听说甲减,但对亚临床甲减却很陌生。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甲减,就包含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这二者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临床甲减患者的血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总甲状腺素(TT4)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降低;但亚临床甲减病人患者虽然血中TSH也有增高,但TT4和FT4均在正常水平。
  正常情况下,亚临床甲减及较轻微的临床甲减病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了症状,也大多出现畏寒、嗜睡、乏力、少汗、反应迟钝及体重增加等症状。有人以为,出现这些类似亚健康的症状,只要注意休息便可恢复。其实不然,与临床甲减一样,亚临床甲减也是一种疾病,也有多种病因。
  患了甲减还能不能怀孕
  现在网络上,关于甲减女性生育的话题讨论得极其热烈。那么,患了甲减还能不能怀孕呢?对于这个问题,李主任表示,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育龄期女性,要在孕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甲状腺激素对于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般要求甲减的女性,在备孕期积极调整药物剂量,优甲乐的剂量往往需要有所增加,把甲状腺激素维持在正常水平,促甲状腺激素也应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再去怀孕。一旦发生停经怀孕,在整个孕期中,还需规律随访,定期监测,根据怀孕期间的要求,积极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做到这些,女性不仅可以怀孕,还可以生一个健康又聪明的小宝宝。
  李晓华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如果你已经妊娠了,发现有亚临床甲减,在这种情况下,应积极、早期进行干预,因为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及时补充也是必要的,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建议到专科及时进行评估和尽早地开始治疗。世界上很多权威的学术机构,如AACE(美国临床内分泌学家协会)等,都倾向于对所有计划怀孕者进行有关甲减的筛查。因此,如果“宝宝计划”已经被提上日程,最好在受孕前3个月,到内分泌科检测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
  时下,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在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甲状腺疾病的人越来越多,甲减也是常见病之一。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原因有哪些呢?
  1.饮食缺碘: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 后者是人体重要的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参与脑发育、调节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饮食碘缺乏时,甲状腺素合成不足,反馈刺激垂体大量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肿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因为甲状腺位于颈前,所以表现为脖子肿大,形象地称“大脖子病”。
  成年人碘缺乏还有可能造成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乏力疲劳、怕冷、嗜睡、体重增加。严重的小儿碘缺乏还会导致克汀病的发生,也称为“呆小症”,表现为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等。另外,孕妇碘缺乏还会导致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2.遗传因素:甲状腺功能减退具有一定遗传性,易通过母体传给下一代。先天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它主要是由于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导致甲腺发育不良或者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从而导致胎儿在出生后患有先天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
  4.免疫因素:当甲状腺发生免疫性炎症时,功能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5.手术或同位素治疗后:因为手术切除,或甲亢患者同位素治疗,或颈部放射等治疗的患者,甲状腺的腺体被破坏,从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
  6中枢性疾病:除此之外,因垂体或者下丘脑的病变引起甲状腺激素合成出现障碍,也会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

(世界医疗网专访李晓华主任视频)  
       治疗甲减是否终身服药
  很多患者一旦被诊断为甲减,一听要长期吃药,思想上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实际上没有必要。如果确诊了甲减,那就是意味着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是低于我们正常人的。我们是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纠正到一个跟正常人完全相同的水平,这样可以保证你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你不会造成伤害,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你不用认为一看到要服用激素,就特别的紧张和焦虑,只要你按照医生的要求,把我们的甲状腺激素替代到一个正常范围之内,不过度替代,就不用担心对健康会造成伤害。
  那么,是不是要终身吃药呢?有些病人会疑问:这个药难道要吃一辈子吗?他思想上也会产生顾虑,如果我们的甲减是一个终身性的甲减,不可逆性,就意味着我们的甲状腺不能够再生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我们是需要终身的替代治疗,就跟我们每天要吃饭一样,实际上也不用过度担心。但是也有一些甲减,它可能是一过性的,可能就在一段时间范围之内存在,必要时可能也需做好替代治疗,等自身的甲状腺功能恢复以后,那我们就可以停用药物,当然,停药还是需专科医生进行相应的正确的诊断和评估。
  如何正确防治甲亢
  甲亢,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疾病,尤其是现代人面临的压力很大,特别容易侵犯我们女性和年轻的一些女性。顾名思义,甲减就是甲状腺功能的减退,甲亢就是甲状腺功能的亢进。甲状腺激素低的时候我们称为甲减,高于正常水平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甲亢。
  治疗甲亢,我们的治疗目标也是一样,就是把我们的甲状腺恢复到一个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一旦发生甲亢,还需专科进行确诊及治疗。
  怎样防治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分辨率越来越高,很小的甲状腺结节都可以被发现。一方面有可能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率的增加,也有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检测手段的提高,给大家的感觉是甲状腺结节非常的多。实际上,甲状腺结节95%都是良性的病变,如果你体检发现了甲状腺结节,也不用特别恐慌,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建议到医院的专科或甲状腺门诊进一步评估。评估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从临床上来说,良性的结节占到多数,即使碰到了可疑的病变,我们也有细针穿刺这类创伤非常小的一些检查,及时鉴别结节的良恶性,再决定如何去治疗,一般预后都还是非常好的。
  李晓华主任医师指出,现在有的人体检发现结节后,总有点谈“结”色变,这没有必要。如果经鉴别是恶性的病变,我们首选的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进行术后的随访和药物干预。如果是良性的结节,但由于结节比较大,影响了外观或存在压迫感,有些年轻女性对外表又非常在意,希望采用一些创伤更小的治疗手段来解决这个疾病,那现在也可以采用射频消融的办法,不留有外观上的痕迹。当然这个还是需要专科医生给你一个综合的评价和决策。

(世界医疗网采编人员与李晓华主任合影)
  相关链接:
  女性患上甲减,何时怀孕最佳
  由于左甲状腺素药物存在半衰期,服药后,患者血液中的激素水平值不会立即改变。一般来说,服药1~2月后,患者血液里的药物浓度才会达到稳定的水平。内分泌专家建议,甲减女性最好坚持服药2~3月后再开始孕育宝宝为宜。
  专家简介:
  李晓华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西医结合内科教研室主任。入选上海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领计划、浦东新区领先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常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专委会常委。
  从事内分泌专业工作20余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卫健委及浦东科委多项课题。在国内外有影响力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诊治,在骨质疏松、内分泌高血压、肥胖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特需门诊(总院):周一上午
  专家门诊(总院):周一下午、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曹路门诊部):周四上午
  内分泌科甲状腺专病门诊(总院):周一至周六上午
  本文作者/尹学兵
  本文摄影/徐智伟
  美术设计/张丽萍
  插图来源/摄图网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李   晓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