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医心一意 “肾”命呵护

2024-11-18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肾内科主任叶志斌,从医三十载,始终奋斗在临床一线,服务患者、探索医学。
  年华匆匆,流水无声,从医三十载,他照亮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之灯。如今,皱纹爬上了额头,时光染白了双鬓,他却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服务患者、储备知识、探索道路、尽最大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肾内科主任叶志斌。
  古罗马哲学家辛尼加曾说过:“年轻并不只是生命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上的一种状态。它跟丰润的面颊,殷红的嘴唇,柔滑的膝盖无关。它是一种沉静的意志,想象的能力,感情的活力,它更是生命之泉的新血液。”
  在从医的这段旅途中,叶志斌永远是如此的“年轻”,富有活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病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疑难疾病,他都从容面对,当机立断,追求卓越。
  如今,岁月赋予了他更多的沉稳与坚毅。未来,他要遇见更好的自己,不负流年。
  一入医门终不悔
  有些人的从医之路就像流水中的落叶,无论漂流到何处,都能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位置,为自己找准努力的方向。叶志斌的从医之路就是如此,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踏实,每一个阶段都劳有所获。
  叶志斌曾是一名军人,和医学的结缘也是始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入军籍、参军学医,成为一名军医的历程虽艰苦,但军队严明的纪律、严谨的作风以及军人独有的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和他交谈时,军医特有的严谨细致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如沐春风。他说话儒雅而又稳重,当聊到专业领域时,更是展现出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患者的无限关怀。
  “做医生哪有不累的?但是看到患者因为我的帮助而重获健康之时,我很快乐。”也正是如此,无论是在下班途中还是在休假,只要患者需要,叶志斌随时都能出现在患者面前。
  记忆将我们拉回到2002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那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傍晚,叶志斌如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手机突然响起,电话里传来内科支部书记焦急的声音:“现在非典的情况很严峻,病死率很高,上级要求成立留观室。现正缺个组长,你敢不敢接?”
  “接,为什么不敢接?”
  “那你什么时候能报到?”
  “我现在就过来!”语气坚定,未曾犹豫;“战役”面前,毫不退缩。或许这就是军人帅气的模样!
  留观室里都是和非典患者有过接触的高危人群,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携带者。负责留观室无疑是和病毒“硬碰硬”。而叶志斌却在那里待了一个半月,直到圆满完成任务。
  “留观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每次我都是带头进去查房,然后出来将查房的情况告诉其他同事,让他们做好记录。五六月份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当我脱下防护服时,地上都留下了一滩水……”叶志斌回忆着。谈这些艰苦而又危险的经历,他轻松又淡然,仿佛在述说着别人的故事。
  不只是非典,汶川地震,上海肝炎大爆发、新冠肺炎……大义面前,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既曾是军人,又是医生,危险面前本应冲在前面。”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是军人刻在心底的深刻烙印;救死扶伤、心系患者,是他作为医者至死不渝的信念。他说过,从医,可以让自己感到纯粹,感受到自己与生命的共振,见证生命之光的闪耀,享受救治病人的过程。成为一名医生,自己深感光荣!
  共情,打开患者心门
  谈及处理医患关系的心得,叶志斌说得最多的是“规范治疗与沟通”,而他能做的便是给予患者自己可以做到的一切,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
  医患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可以让治疗之路更顺畅。因为一旦有了信任,医生有时也会更多地转换成患者的角色,多替病人着想一些。反之,如果患者信任医生,医生才敢放心去救助,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可是,如何才能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呢?
  过度医疗在一段时期是被提及较多的话题,也是众多医患关系的矛盾所在。对于此种现象,叶志斌认为,医院首先要规范医疗,从自身做起,让患者放心就医。但他也想提醒患者,有些人认为的过度医疗其实是不懂疾病的潜在危重风险。疾病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依靠证据积累来验证的循证医学,每一次不起眼的发病症状,都可能会发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倾向。很多时候,在治病的过程中,预防危险比治疗更重要。
  这些也从侧面反应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如果通过有效的沟通能够让患者充分了解到疾病的潜在风险,那患者自然也会乐于接受相应的检查。
  “现在医疗资源匮乏,大专家的门诊通常是人满为患,平均到每个患者身上的时间实在有限,要实现充分的沟通也确属不易。”叶志斌感慨道。
  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这类慢病患者与医生的黏合度很强,有些病人一看就是十几二十年。因此,对于肾内科医生而言,很多患者都已经是“老朋友”了。但因为常年受疾病困扰,这类患者的内心常常很脆弱,需要的关怀也格外的多。
  作为肾内科主任,叶志斌不仅是技术的探索者,更是心灵的抚慰者。他对待患者,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人,总是以最真诚的态度,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痛苦,和患者共情,成为患者的“知心人”。
  比如有些患者发现自己患了肾病就感觉自己不行了,患者会担心自己的身体,常常处于焦虑中,不信任医生。对于此类患者,他在平时看门诊和查房时总是竭尽所能地跟患者分析病情,和患者建立信任,让其打消疑虑并成为自己的战友。
  管理,让“肾”活更自在
  据统计,全球慢性肾脏病患者人数高达8.5亿,我国肾脏病患者亦不少于1.4亿。在我国,每十位成年人中便有一人遭受慢性肾脏病的折磨,而其中仅有寥寥八分之一的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待到发现时往往已步入晚期,这使得它被誉为“沉默的杀手”。这一疾病不仅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更可能导致“一人发病,一家返贫”的悲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其实,患慢性肾病就像一辆失控的马车,虽然多数患者的病情不可避免要往前进展,但是如果早些采取措施的话,就可延缓其前进的速度,甚至避免发生终末期肾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正确的治疗方案及其“度”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避免治疗副作用和额外的因素伤害肾脏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对于肾病而言,管理非常重要。
  例如,高尿酸血症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比较多见。据叶志斌介绍,严重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若干年后发生终末期肾衰的风险显著增加。如果一个人已经患有慢性肾脏病,且尿酸水平较高,那么其肾脏病进展的速度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但有尿酸高,还有痛风,那么引起肾脏损伤的机会就更多了。所以,对于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者而言,经常随访肾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体检查出尿酸高的患者,叶志斌也表示先别惊慌,不是一次体检发现尿酸高就是高尿酸血症,要先找出血尿酸高的原因,一些饮食等特殊因素也有可能导致血尿酸水平的暂时升高。
  “但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诊治不规范的情况很常见,表现在不合理应用镇痛药和降尿酸药的现象甚为普遍,不仅会导致痛风反复发作,还可能因此引起肾功能损害和其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叶志斌提醒广大患者,如果确定是高尿酸血症,一定要接受正规的治疗,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需降尿酸药物治疗,是否需要控制饮食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加强健康管理,叶志斌指出,从正确的饮食指导,到痛风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用药,以及病情缓解期的康复等,都需要全程呵护。比如多喝水,可以促进尿酸从尿液中排泄,缓解尿酸在体内的堆积;高危人群应遵医嘱用正规抗尿酸药物;注意休息和运动。
  “饮食也是影响尿酸水平的重要因素。”叶志斌补充道,“天冷了,火锅吃得多了,这个时候假如能管住嘴,或者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注意荤素搭配,适当的调整饮食结构,少吃高果糖食物,种子类食物以及动物内脏和鱼类,少吃调味料,少喝咖啡、浓茶,不喝啤酒,也可以有效控制尿酸水平的增高和减少痛风发作。每天痛风发作,对肾脏都是个不小的考验。”
  聚焦,让全科再全科一次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十佳”医生、最美退役军人……这些荣誉称号都是对叶志斌的认可。可对于他本人来说,这却是无声的鞭策,激励自己在从医之路上一路奋进,一往前行。
  对于未来的规划,叶志斌略有所思,他表示,老年人慢性肾脏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目前上海60岁以上人群已经占总人口的30%以上,这个年龄段人群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高达30%~40%,但这一点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为此,他还想为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肾病患者多做一点事。
  “未来,我想将我的研究重点放在老年人的肾病防治的研究上,肾脏病学有点类似全科医学,而老年医学又是全科中的全科。”叶志斌如是说。
  肾脏内科对于医生的医学知识和基本功的要求会更高,这是肾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兼具着调节内环境稳定的重任,很多疾病最终都会累及肾脏,肾脏损害也会引起其他系统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疾病的原因。因此,肾脏内科也被认为是“小全科”,想当好肾脏内科医生一定要付出更多努力,在知识和技术上不断提升,精益求精。
  老年人由于特殊的生理特征,其肾脏病的进程受全身状况影响更为突出。老年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目标与非老年患者显著不同,应结合全身各脏器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应不断评估全身状况和调整治疗方法。“保了全身才能保肾,这是我常对我的患者说的话。对于老年慢性肾脏病,一定要结合全身情况,分清轻重缓急,把肾脏放在应有的地位上进行治疗。”
  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在时间长河面前,医学还很年轻。虽然几十年的精力都已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但叶志斌却觉得自己的时间永远都不够用。他说:“肾内科疾病的治疗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即使风浪再大,也要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帮助患者寻找希望。这是医者的责任。”
  专家简介:
  叶志斌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肾内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担任中国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委员、上海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学会常委和上海医院管理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著作20多部。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和复旦大学『十佳』医生等称号。
  专家门诊:星期四上午
  特需门诊:星期一上午
  本文作者/敬   梓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