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别怕,李桢主任来给您“碎石”答疑

2024-12-0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肝胆胰外科专家李桢主任为你揭开胆囊结石的真相。
  小王,一位在都市高楼间穿梭的打工白领,趁着公司年度体检的契机,与同事相约踏入体检中心的大门。在B超室的静谧中,一份意外的报告打破了她的平静——“胆囊结石”。小王心中泛起涟漪:“肾结石、牙结石耳熟能详,这胆囊结石又是何方神圣?”她疑惑地望向同事,又低头审视自己:“我明明身体无恙,为何这‘石’会悄然入驻?”
  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胆囊结石并不稀奇。数据显示,成人中约有20%的人受其困扰,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小王的故事,只是众多胆囊结石患者中的一个缩影。为了揭开这“石”之谜,世界医疗网采编组来到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特邀肝胆胰外科专家李桢主任,为我们拨云见日,探寻胆囊结石的真相。
  什么是胆囊结石?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胆囊结石?简单来说,它就是在胆囊内形成的固体结晶物质,这些物质包括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的硬如石头,有的软如豆腐,而且每个人体内的结石大小和数量也不尽相同。但是,胆囊结石的存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1.胰腺炎:胆囊结石可能会引起胰腺发生炎症,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重症胆管炎:胆囊结石可能堵塞胆道(包括胆囊管、胆总管等)和胆总管末端的Oddi括约肌(控制胆汁流出和防止肠液逆流的重要结构),导致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同时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即由严重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健康体检:查出胆囊结石怎么办?查出胆囊息肉怎么办?
  1. 查出胆囊结石怎么办?
  李桢主任指出,胆囊结石特别青睐于“4F”人群,即女性(Female)、四十岁左右(Forty)、肥胖者(Fat)以及多次生育者(Fertile)。同时,不良饮食习惯和代谢性疾病也是诱发胆囊结石的重要因素。
  胆囊结石的症状多样,最典型的是右上腹疼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胃疼及后背疼痛。然而,也有部分患者如案例中的小王,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那么针对在体检中发现的胆囊结石该怎么处理,李桢主任列出了以下情况,可供参考。(详见图1)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了无症状患者不需要手术干预之外,其他包括由胆囊结石引起反复疼痛的患者、胆囊结石较大或多发的患者、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瓷化胆囊患者、老年合并症患者、胆囊癌风险患者、胆囊息肉患者等均建议手术干预。
  李桢主任强调:“胰腺被誉为‘癌中之王’,但胆囊癌的恶性程度更高,堪称‘王中王’。若胆囊癌未能早期治疗,其预后往往不佳。但若能在早期阶段及时发现并切除胆囊,患者的预后可以显著改善,几乎不影响正常寿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李桢主任受访视频)
  2. 查出胆囊息肉怎么办?
  “我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类患者,他们拿着体检报告来咨询我胆囊息肉的问题。”李桢主任表示。但其实在体检中遇到的息肉大部分都是由胆固醇结晶形成的假息肉,并不是真正的息肉。
  真正的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异常增生的肉块。在临床中通常采取定期观察的方式处理。患者需要每三个月或半年接受一次B超检查,以便医生综合评估息肉的大小、生长速度及是否有蒂等关键特征。对于那些小于1cm、生长缓慢且带有蒂的息肉,可以选择持续观察其变化。但是,对于无蒂、血供充沛或生长迅速的息肉,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通常会建议及时进行手术切除,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临床治疗:“保”还是“切”
  胆囊结石的治疗方式主要根据个体症状轻重和结石、胆囊情况判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患者通常可以选择不治疗或口服具有消炎作用的药物来解除胆囊痉挛缓解症状。但这些药物难以溶解已形成的结石。因此,手术治疗是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临床上常见的是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术。(详见图2)
(图2)
  从图2可以看出:
  (1)胆囊切除术适合胆囊功能较差、多发结石或长期被结石困扰的患者,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腹泻和胆管内形成结石的副作用。腹泻的患者主要是因为胆囊切除后,原先在胆囊内存储的胆汁直接流入了肠道,但人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会逐渐好转,且胆总管在胆囊切除后也会逐渐扩张,部分会代偿胆囊功能,以减轻腹泻症状。而胆管内可能会形成结石的概率则相对较低,因为胆汁在胆管内是流动状态。
  (2)保胆取石术适合年轻、胆囊功能良好、胆囊管通畅且结石数量较少的患者,但术后患者再次复发结石的概率会增加,因此,做好术后预防极为重要。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怎么回事?
  对于胆囊、胆道结石手术,目前基本上都是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就是在肚脐上做一个1.0—1.5厘米大小的孔(钥匙孔大小),通过这个孔进出腹腔镜器械,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切口隐蔽、美观。
  李桢主任介绍,目前95%左右的胆囊手术均可以采取单孔技术,且采用日间手术模式,当天住院、当天手术,第二天出院,总住院时间不超过48小时。李桢主任还介绍,对于合并胆管结石的病友,目前绝大多数采取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取出胆道结石,缝合胆管,不放置胆道引流管(T管),避免了病友要带管6-8周的痛苦。
  另外,李桢主任还提出了两点临床上常见的关于胆囊切除术后的误区:
  误区一:胆囊切除后会影响身体功能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一个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胆汁的储存仓库。胆汁由肝脏分泌,通过胆道进入胆囊,并在其中储存起来。当我们进食时,胆囊会收缩,将储存的胆汁通过胆管释放到肠道中,帮助消化食物。胆囊并不直接参与胆汁的分泌,而是起到一个储存和调节胆汁流动的作用。因此,对于胆囊功能已经不佳的患者,切除胆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
  误区二:胆囊切除后不能吃鸡蛋
  “很多人认为,有胆囊结石时不能吃鸡蛋,因为可能会诱发胆囊炎。但实际上,胆囊切除后,我们反而鼓励患者适量吃鸡蛋。因为吃鸡蛋可以刺激胆管下端的Oddi括约肌开放,使胆汁顺利流入肠道,从而避免胆汁在胆管内长期积存,预防胆管结石的形成。”李桢主任说。
(李桢主任受访照片)
  胆囊结石:科学预防
  1.定期体检:经常发作胆囊炎或患有慢性胆囊炎、病程较长的患者要保持每年的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在进行B超检查时,报告上会显示胆囊壁的厚度。当胆囊壁厚度超过3mm时,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如果胆囊壁厚度在1mm~2mm之间,虽然不必过分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一旦胆囊壁出现破损或异常变化,就应及时就医,尤其是当报告中出现局部增厚等异常情况时,这往往是胆囊癌的高风险信号。
  2.吃早饭:不吃早饭是导致胆汁代谢异常,进而形成胆囊息肉样病变和胆囊结石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做了保胆取石术的人群,早上一定要吃饭,而且要吃好。这不仅有助于维持胆汁的正常代谢,还能预防胆囊疾病和胆囊结石的发生。
  3.长期用药:保胆取石术后的人群需长期服用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来平衡胆汁成分,降低结石再次形成的风险。
  相关链接:
  体检查出肝囊肿怎么办?
  如果在体检中发现了肝囊肿,而没有任何症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肝囊肿的成因。肝囊肿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比如在内蒙古、新疆等牧区,由于过去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可能会因感染棘球蚴(一种寄生虫)导致棘球蚴病肝囊肿。但随着现代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已经相对罕见。另一种就是先天性肝囊肿,这种囊肿就像是肝上长了一个小水泡,绝大多数(约95%以上)都是良性的,对身体并没有实际影响或伤害。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自己活了这么多年,之前都没发现肝囊肿呢?其实,这只是因素囊肿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所以之前并未被察觉。而对于囊肿的处理,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囊肿不是特别大,没有对周围的脏器(如胆囊、胆管、胰腺、胃等)造成压迫,或者病人没有感到腹胀等不适,特别是囊肿大小在10公分以下的,通常都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为这样的囊肿对身体并没有实际影响。
  但若需要干预囊肿,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腹腔镜手术,直接切除囊肿;二是介入手术,通过抽取囊肿内的液体,并注射无水酒精(95%以上的酒精)来破坏囊肿的内壁上皮细胞,从而减缓囊肿液体的产生速度。
  总的来说,对于体检中发现的肝囊肿,大多数都不需要过于担忧或进行特殊处理。因为绝大多数肝囊肿都是良性的,对身体并没有实际影响。但如果囊肿较大或引发不适,还是需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专家简介:
  李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同济大学研究生导师及资深教学督导专家,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现任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大外科副主任、肝胆胰外科主任、减重代谢外科主任、日间手术中心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科基地(国家级)主任、同济大学肝胆胰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从事普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擅长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肥胖症、糖尿病、鼾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减重代谢外科);肝胆胰肿瘤根治性手术、肝胆系结石的微创手术,如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保胆取石术、双镜/三镜联合胆道结石取出术(肝胆胰外科);消化道肿瘤的根治性微创手术(胃肠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减重代谢手术基础和临床研究专家之一。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及中华系列杂志收录期刊36篇;国家专利1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五项。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平凉路2200号门诊4楼)
本文作者/谢曼丽
摄像摄像/顾潘庆
美术设计/刘丹红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谢曼丽
文中图片均获版权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