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国名医 >

消灭结核病,我们还有多少路要走

2018-06-1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访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亮教授
  如果说,战争是一场充满血泪的殇歌,那么,防治结核病就是始终悬在全人类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历史上,有“白色瘟疫”之称的结核病,以其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性和高死亡率,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的收割着人类的生命。时至今日,我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以及耐多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以及耐多药结核病发病人数高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我国新发肺结核患者90万,死亡人数4万。面对这一情况,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李亮教授说道:“结核病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结核病防治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而此次201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的召开,聚集国内200多位结核病分会、运动分会、糖尿病分会、肝病分会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等,希望通过多学科共融合、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在200多位学术报告中集思广益,就结核病防治的新策略、诊疗技术的新进展与国内外业务人员分享交流,展示我国结核病防治领域的新进展,展示医务人员的风采。同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参与结核病防治的意识,促进结核病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的提高,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促进结核病防治工作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同时,通过“新药助力结核病防控”这一主题,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新药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包括新药的研发,包括新药推广和新药的合理规范使用。
  攻坚战未来发展方向:新药
  据李亮教授介绍,治疗是结核病非常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是近六七十年以来,一直没有新药的产生。这就跟打仗一样,我方用的是老式的武器,但是敌人在不断的发展和经验的更新,所以治疗起来越来越被动。
  所幸,通过大家共同努力,60年代,第一个新药在国内六家医院,大概80多个病人使用。另外,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新药在不断的研发和进入临床,被患者使用,这就相当于我方的武器在不断更新,在这场充满硝烟的“攻坚战”中能够占据主动地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也为我方终止结核病提供了无限可能。
  攻坚战面临实际难题:防控
  李亮教授表示,要实现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的目标,需要全球合作,需要完善防控策略,更需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同时,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表现在控制一个传染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有有效的疫苗,即人类出生以后,注射过疫苗可以预防该病。二,有优良的诊断工具,即通过该工具能够快速诊断出来。三,有对症的药物,即能够在得病和发现以后,可以通过吃药快速治愈。具备这三条以后,才是控制传染病的终极状态。但是我方目前在这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意味着结核病防控之路任重而道远。
  攻坚战实力分布状况:不均
  据李亮教授介绍,在结核病防控方面与国外相比,因国内外交流很多,前沿信息、思想跟国外同步,但在诊断、技术方面,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存在一定差距。一般一线城市和省级医院的诊断技术水平较高,但在更多的基层医院,尤其中西部地区,还需加强技术的革新,需要很多人一步一步踏实地去做,共同的努力。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就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做出努力:
  一方面推进新诊断基因治疗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对更多的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和巡讲,让更多医生尽快了解和熟悉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就是重视成果转换和中国创新,其实国内也有很多新的方法和技术,希望把这些新的技术尽快转化成产品,让更多人受益。除此之外,提高公众知晓率也是重要工作之一,这次年会期间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要成立一个全国结核病健康训教团,这个宣教团需要到基层中去,进学校,进社区,进基层,进厂矿去宣传结核病,让更多人了解结核病怎么去预防,得了结核病之后怎么去跟合理治疗,只有到真正的公众知晓率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可能对结核病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攻坚战中西结合治疗:方向
  结核病治疗方法有很多,目前其核心治疗方法是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治疗,和其他的手术治疗、免疫治疗等,而中医中药其实一直是结核病治疗的一个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需要正确认识中医中药在结核治疗中的合理作用和地位,更加更好地发掘中医中药文化的宝藏,为结核患者服务,所以这两个必须有一个很好的衔接。既不能把中医中药无限扩大来做,同时也要把中医中药更重要的好东西发掘出来,更好的为患者的服务。中西医结合到目前为止一直是结核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攻坚战还需多方位应对:全员
  李亮教授呼吁,今年大会主题是“新药助力结核病防控”,但光依靠新药还是不够,大家应在以下几点予以足够重视:第一,希望能够促进技术交流,让临床医生了解更多的技术、方法。第二,希望通过本次年会促进多学科融合,结核病不光是结核病医生的事情,结核病合并有很多疾病,包括合并糖尿病、合并呼吸疾病等,需要多学科融合。第三,希望通过媒体,给公众做更多的宣传,防控结核病,不光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每个人都有责任。
  攻坚战胜利之后何从:转型
  实现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的目标,意味着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之中,人类取得最终胜利,但从另一角度考虑,终止结核病的伟大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结核病人越来越少,而以治疗结核病为主的从业人员以及专科医院又该何去何从?
  实际上科学发展一定是以消灭某个疾病做为最终目标的,结核病也是一样。而从事结核病的医生,包括科研人员、防护人员等愿意为了消灭结核病并在那之后去适应,或调整方向,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但消灭结核病,还需要时间,需要在技术方面、策略发展方面去革新。尤其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技术是最主要的,技术不革新,很难实现目标。而对专门研究结核病的医院来讲,转型是必须的,要随着环境的变化,随着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
  采访临近结束,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李亮教授勉励从事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防控结核病的这场攻坚战,虽然充满荆棘和险阻,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35年全球‘终止结核病’的目标终将实现”。
  专家简介:
  李亮,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防控工作近30年,熟悉结核病预防控制、临床诊疗以及基础研究、医院管理等工作。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结核病诊疗技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副主编等。先后承担或组织“十一五”及“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及全球基金等课题二十余项;主持编写或翻译图书30余部,先后发表国内外文章70余篇。先后组织搭建了全国结核病远程会诊、医院联盟、结核病临床试验合作中心等平台。2006年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采访报道 尹学兵 葛明月 摄影 苏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