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纪念秦氏针灸流派创始人秦亮甫教授逝世一周年 >

清明追忆

2020-04-23   浏览量:  文章来源: 世界医疗网

核心提示:初见秦老师,是在仁济的特需门诊,当时的他已有80高龄,但和绝大多数这个年纪的老人相比,秦老师不仅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身手敏捷,精力也相当充沛。那时,他每周的门诊几乎都是排满的,只有周日才有一天的休息。这样的工作量在年轻人来看也有些吃力。但对秦老师而言,若能给患者缓解病痛,牺牲自己的一点休息时间又算得了什么呢!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青烟袅袅,这样的光景总是能轻易地勾起人们惆怅的思绪。眺窗而望,阴霾的天色和时不时飘落的雨水,像极了那一天送别秦老师的场景,那是我向他最后一次的道别。尽管恩师已不在,但我依旧怀念那段跟师抄方的难忘时光。

  初见秦老师,是在仁济的特需门诊,当时的他已有80高龄,但和绝大多数这个年纪的老人相比,秦老师不仅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身手敏捷,精力也相当充沛。那时,他每周的门诊几乎都是排满的,只有周日才有一天的休息。这样的工作量在年轻人来看也有些吃力。但对秦老师而言,若能给患者缓解病痛,牺牲自己的一点休息时间又算得了什么呢!每当有外地来沪或身陷窘境的患者前来恳请加号时,秦老师总会嘱咐学生们,帮忙写张条子,为患者“开小灶”。

  秦老师写一手漂亮的字,兴致盎然时常会挥毫泼墨,而且每年冬天,他都有一个传统,用毛笔写一张膏方处方。除了喜欢写字,他还喜欢看字。他常说,字如其人,看一个人的字就能看出其性格、人品的八九分。正如秦老师所言,在我翻看过往的笔记、病史时,我能感受到自己成长轨迹中所透露的细微变化。我告诫自己:“字如其人。”因此,认真书写每一份病史成为了我对患者关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有病人曾打趣我给他写的病历:病历本上的字虽多,能看懂的却不多,你写的字虽多,看不懂的却不多。

  抄方间歇或是茶余饭后,秦老师总是绘声绘色地讲起他年轻时的故事。曾听说,小时候的他得过一场重病,其父亲用刀割臂,鲜血入药,方转危为安;解放前,他参加了全国组织的中医医师考试,成为了首批认证的中医医师;工作后,他研究并参与的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被绘制成了一枚邮票对外发行;在参加援摩医疗队期间,为减少摩洛哥国王对针刺的恐惧,他在自己身上试验,发明了套管针和无痛进针法;花甲之间,他自学法语,编撰中医法语教材,多次赴法交流……在我看来,秦老师的故事不仅精彩,还很传奇。

  在我和门诊患者的沟通中,时有患者会向我讲起曾经难忘的就诊经历,细问之下,竟有好几位都是秦老师诊治过的病患。有老母亲术后肠梗阻,经秦老师会诊后直肠灌药治疗的;有深受皮肤湿疹困扰的女士,服用汤药后完全平复的;也有通过温针治疗,缓解了三叉神经痛的老阿姨……当他们提及秦老师时,脸上总是难掩激动表情,并关切地向我询问秦老师的近况。

  抚今追昔,恩师虽已乘风而去,但和他有关的种种回忆,将始终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他的言传身教也注定让我受益一生。今年的清明,学生不能亲自为恩师祭坟扫墓,但发自心底诚挚的思念同样是今日最好的祭奠。

  作者介绍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张狮驼


网页版|手机版